血脂异常|霍勇:加强“三高共管”遏制血脂异常 提高创新药可及性

近日,作为“三高共管”的主要倡导者,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主席、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做客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霍勇表示,血脂异常与高血压、高血糖一样,被公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心梗、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元凶。自《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三高共管”以来,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再到社会、公众的层层推动,正一步步将这一设想落到实处。
血脂异常|霍勇:加强“三高共管”遏制血脂异常 提高创新药可及性】“相比管控成效相对比较好的高血压、糖尿病,尤其是要补齐血脂管理这块‘三高共管’中的短板,提高知晓率、检测率、治疗达标率,推动创新药可及性,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协同管理。”霍勇说。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现患病人数高达3.3亿。问及背后原因,霍勇表示,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饮食摄入过剩、运动过少、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逐渐显现,同时人均期望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三高”频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每一个因素都可以独立引发心血管疾病,如果同时发生,可能使疾病危险成倍增加。因此做好‘三高共管’综合防治,可以起到1+1>2的防治效果,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控效率。”
谈及血脂管理重点,霍勇表示,降脂治疗的第一目标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LDL-C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它是心梗发生的独立病因,数据显示,每降低1mmol/L的LDL-C,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死亡事件的发生率。
霍勇介绍,现有的降脂药物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他汀类药物,这也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应用最普遍的基石性药物;一类是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另一类是促进肝脏胆固醇代谢的PCSK9抑制剂,霍勇介绍,这类药物的降脂幅度显著高于传统用药。
霍勇坦言,“在临床上,患者越是高危,我们越是建议尽早开始强化治疗,LDL-C水平不仅要达标,更要低一些,好一些。但事实上,许多患者发生了心梗、卒中后,即使接受了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治疗,血脂也依然无法达标。”
“我们在推进‘三高共管’过程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高危、超高危的血脂异常患者实现调脂治疗达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要让患者用得起、用得上这些好药与创新药。”霍勇表示,这离不开几方面的努力:从国家总体政策上,要促进国内新药研发和国外新药引进,推动改善创新降脂药的可及性,他呼吁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提升可支付性,在基层更加普及应用;要不断向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队伍进行宣传教育,将血脂异常达标率比例纳入评估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内;此外也应当加强血脂检测和患者教育,使患者减少用药焦虑,提高用药依从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霍勇也表示,为推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下降“拐点”早日到来,要提升我国公众健康中国、健康人群意识,由政府推进政策落实、资金投入,建立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要对医院、医疗机构、学协会等组织建立权责与作用明确的合作体系,从救治到长期管理、疾病预防形成一个有效专业的联动体系;此外,要和公众形成良好互动,将健康意识转化为健康文化,提倡合理膳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