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犬之力》 , 这部由奈飞出品的影片于9月2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 并参与了主竞赛单元角逐 , 最终助导演摘得最佳导演奖 。
当然 , 若不是因为戛纳方面对于流媒体公司出品的排斥 , 或许这部焦点之作还会再早几个月与电影观众们见面 。
原片名ThePoweroftheDog , 奈飞给出的中译法是“犬山记” , 这显然并非直译 , 看过影片的观众应该了解 , “像是狗在咆哮一般的山”是影片中出现的核心意象之一 。
必须要指出的是 , 在基督教文化浸润的西方宗教话语当中 , “犬(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西方人日常生活领域内狗的角色、意义有着极大差异 , 比如《新约·腓立比书》中就有(3:2)Bewareofdogs,bewareofevilworkers......“应当防备犬类 , 防备作恶的人......”的内容 , 无疑赋予所谓“狗”以文化层面的邪恶意味 。
在观影结束后 , 笔者更倾向于“犬之力”的直译 , 这与影片围绕三位主人公菲尔、皮特和萝丝 , 表现他们之间各自出于种种原因或情感(潜意识) , 而施加给彼此的邪恶之力直接产生文本联系——这显然是一个述说恶 , 尤其是指陈男性权力之恶的故事 。
文章图片
野性的呼唤与欲望的压抑
事实上 , 在影片的开头画面尚未出现 , 一个儿子的独白已经预示了故事最终的悲剧走向 , 以菲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颇为戏剧性突然病逝作为收束 , 男主人公一个正值壮年的单身男性牧场主死于自己曾最为谨慎防备的炭疽病——一种常见于牛的动物源性转染病 , 可经气溶胶转染给人类 , 急性败血重者24~48小时内死亡 。
而跟随事情线索一路观看下来的我们知道是菲尔的侄子 , 皮特精心计划制造了这起谋杀 , 原因正如片头皮特所说:父亲(生父)去世后希望母亲可以幸福的生活 。 同时这也暗示了儿子皮特(柯蒂·斯密特-麦菲饰演)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母亲的“幸福” , 否则“他就不算是个人” 。
随着影片发展的逐渐深入 , 原本作为将萝丝(克斯汀·邓斯特饰演)引入到这个核心叙事空间中 , 以与主人公菲尔在多方面截然不同的兄弟形象出现的乔治(杰西·普莱蒙饰演)开始逐渐退居影片的后景 , 这时最重要的三位人物正式显影 , 而在这三个人物——菲尔、萝丝和皮特之中 , 又以两个男性角色为影片叙事组织的重中之重 。
文章图片
在预告片与营销宣发的刻意剪裁下 , 相信一度被所谓“叔侄恋”所吸引影迷朋友不在少数 , 在这里姑且不去谈影片主创是否确有以“非常规恋情关系”来制造叙事奇观的意图 , 揭开围绕在菲尔和皮特这两个男性角色身上的种种谜团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条最直接诠释路径 。
首先聚焦在菲尔身上 。 这位精明强干、野心勃勃、牛仔套装不离身的西部牧场主周身上下无不散发着典型的雄性气质 , 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又敬又怕 。
这种近于专横的力量、不修边幅的野性风格与他实际上受过良好的教育(耶鲁大学优秀校友) , 精通古典学、希腊文和拉丁文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相悖景观 , 而初看之下彬彬有礼而显示出绅士风度的兄弟乔治 , 实际上却“大腹便便”一事无成 。
文章图片
那么菲尔身上所展现出的这对矛盾根源在何处?正是那位已经离世近20年从未在影片中出现却又无处不在的布朗科·亨利(片中显示死于1904年 , 故事发生在1925年) , 这位要求用“磨难和耐性”锤炼男人的前辈把纯粹男性荷尔蒙的雄性伟力传递给了年轻的菲尔 , 深深影响了菲尔的性格 , 以及性取向 。
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追赶上、永远无法与之比肩的男性偶像 , 不仅会塑造男人 , 同时也将成为了他们一生的阴影 。
与亨利的光芒相比相比 , 菲尔永远是黯淡的 , 努力健体以求外形的野蛮(完美) , 却还是因为自卑担心身体不够完美 , 不愿意、羞耻于在人前展示自己的肉体 , 入睡时常常和衣而眠很少裸露肌肤 , 不与其他人一起戏水 , 而是独自一人躲进密林身处时赤裸;不愿意让人发现自己对雄性的痴迷 , 将充斥男性肉体的健美画册埋藏进密林......
关于菲尔对亨利的情感 , 影片中导演使用了丰富的视听手段与画面意象进行表达 , 无论是反复擦拭鞍具、写信时抬头正对的“犬山”——代表着亨利和雄性野性的召唤 , 还是以绣有亨利名字简写的手帕为对象物进行性释放 , 这些细节多次、反复地强化了这种同时包含想念和崇敬的复杂爱意 。
文章图片
偏执的背后往往遮掩着极度的脆弱 , 菲尔的真实人格与他人目光中强势的硬汉形象完全不同 , 呈现出复杂与多重性 。
因长期压抑着潜意识中对雄性的性冲动 , 导致菲尔性格的畸形:对萝丝的打压、折磨初看之下貌似是对男性领地的维护 , 实质上是彻底厌女 , 只有为数不多镜头中他睡觉时蜷缩的姿势显示了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真实内心;
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 , 首先关注到餐桌上的纸花展示了他“心有猛虎 , 细嗅蔷薇”的细腻一面;
而菲尔对于皮特的态度 , 笔者认为影片后半部分几个段落中刻画两人之间的暧昧 , 是类似于性对象替代或者性对象转移 , 本质上仍是菲尔与亨利之间关系的变相延续 , 皮特只是承担了菲尔挥之不去心结的寄托 , 但是这种转移因皮特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而间接失效 。
文章图片
与主人公菲尔相对立的人物 , 即同弟媳的到来随之闯入牧场空间中的侄子皮特 。
如果说乔治的优柔懦弱与一事无成和菲尔的强势组成一对对立 , 那么皮特形象甫一登场就与整个牧场空间形成了鲜明的错落:瘦弱、局促、苍白的外形和气场显示出格格不入 。
菲尔在餐馆初见他的第一眼就厌恶他 , 称之为“南希小姐” , 点燃皮特制作的纸花用来点烟的举动无疑强化了这种近于蔑视的态度 。
文章图片
皮特的形象在影片的前半段很难与“计划谋杀”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 , 但是 , 导演依旧用她所擅长的细节埋伏和精微的画面内部调度来从多角度提示这个人物的特别之处——至少是与外表“人畜无害”的不同 。
细节一 , 皮特将兔子抱回屋内 , 实际原因并非爱怜 , 而是为了练习活体解剖(符合人物的医学生身份设定) , 所谓“想要学得好就要多练习”揭示他目标明确、敢想敢做的性格;
细节二 , 树林中 , 皮特在两旁众人轻蔑、嘲弄的目光中的走近树木查看树上的鸟 , 继而原路退回 , 整个过程他的动作看似缓慢轻柔 , 但神态始终泰然 , 丝毫不受影响 , 表现了人物的内敛沉稳、宠辱不惊;
最后一个细节则直接指向了皮特之所以痛下杀手的心理根源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 , 皮特的人物明显带有强烈的俄狄浦斯情节 , 由于生父的死 , 使得其“杀父娶母”的潜意识冲动得到了客观满足 , 进而对母亲更加依恋 。
同时也因为失去父亲角色的压制 , 生父的权威的瓦解最终使得皮特的性格走向极端 。
文章图片
在皮特和菲尔一同出游时的聊天段落中 , 菲尔对于皮特生父对儿子的“不够善良 , 太过强势”的评语嗤之以鼻 , 但认同皮特父亲所说“你必须克服许多障碍” 。
当菲尔接过话头说出:“你面前确实有很多障碍......”时 , 导演调整机位从原本双人占据画框重心位置的构图 , 变为皮特的主观视点镜头 , 暗示了皮特此时面临的最大障碍 , 正是面前这位压制、折磨母亲的叔父菲尔 。
文章图片
女性电影作者的男性书写
中国观众更熟悉简·坎皮恩(JaneCampion)名字的另一个译法:简康平 , 这位出生于新西兰 , 求学于英国 , 在澳洲入行的女导演已经成为现今世界电影世界中最为优秀和最具思想性的女导演之一 。
1986年执导处女短片《果皮》即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 1990年凭借《天使与我同桌》首次入围威尼斯金狮奖 , 1993年《钢琴课》横空出世 , 成为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位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 。
【等待十二年,终于盼来她的新作!】《犬之力》是简康平第九部长片 , 上一部还要上溯至2009年《明亮的星》 。 考虑到她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 , 显然她并非那种高产作者 , 但是她的作品却始终拥有一种克制地、沉静细腻地走进内心的力量 , 尤其是以《钢琴课》为代表的作品序列展示出她纯粹女性电影创作的开拓性意义 。
稿源:(幕味儿)
【】网址:/a/2021/1212/1212121Z242021.html
标题:等待十二年,终于盼来她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