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愿教育不再内卷 , 愿我们都能有幸福的人生 。
“双减”政策后 , 教培行业 , 掀起一场大地震 , 上市教育巨头纷纷退场 。
这些年教培行业的爆发 , 离不开中国庞大的鸡娃大军 , 鸡娃又反过来促进内卷 。
人人都说 , 却很少有人能把“教育内卷”这件事 , 掰开了揉碎了 , 通筋活络梳理清楚 。
到底什么是教育内卷?教育内卷的原因是什么?教培行业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教育内卷化?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 , 做到了 。
文章很长 , 但内容详实 , 非常推荐阅读 。
读完你会对“教育内卷化”建立系统性认知 , 文章也指明了一条“反内卷”的思路 ,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大概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 , 内卷这个词横空出世 , 并迅速流行 。
更多内容↓↓↓1/381234567下一页“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 , 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 。
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 , 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 , 就是:
这个困境移到教育上来 , 也很恰当 。
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 , 比如“鸡娃”“牛娃”“青娃”等 。
这些莫名其妙的词 , 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 , 然后继续增长焦虑 。
如果我们用稍微规范一些的词语 , 教育“内卷化”可能更好理解 。
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 , 站起来 , 然后所有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 , 恶化了整个环境 。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减负、克服焦虑这些问题 , 实际上指向了一个现实 , 就是择校、竞争 , 所有焦虑都来自于择校、竞争 。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焦虑 , 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 , 各个阶层都在焦虑 , 中产的在焦虑 , 高收入的也在焦虑 , 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
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 , 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 。 最初主要在小学阶段 , 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 , 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
对于这种现实 , 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的用词比较恰当:
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 。
用这么一个词来表达中国教育当前的现实 , 比一般的“择校”“焦虑”“鸡娃”等 , 更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实质 。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严重的教育焦虑、择校竞争 , 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呢?
这个问题 , 教育界内外有很多人做过很多解释 , 我觉得都不是特别完满 。
大家可以想到的 , 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 , 而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 , 竞争就不可避免 , 越来越激烈 。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有道理 。
大家看到 ,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当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之低 。
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都很清楚 , 那个时候小学还是正常的 , 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 , 没有那么大压力 , 寒暑假、节假日 , 儿童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 。
而现在应届生高考录取率 , 大多数省份已经超过了90%(本科+专科) , 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 , 这个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另外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 所以大家都要竞争 , 要享受最好的资源 。
这个说法同样似是而非 。
我们想想 , 近二三十年以来 , 哪怕近十年以来 , 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毫无疑问是增加了 。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 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 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 , 但是入学竞争反而更为激烈 。
又有人说这是因为传统文化:
其一 , 中国自古以来 , 一千多年的科举教育传统 , 核心价值就是读书做官 , 就是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其二 , 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竞争中 , 把这种传统价值格外合理化了 , 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 。
“五四”之后 , 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就得到了很严厉的校正 , 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 , 都在校正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 。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 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平民 , 这种观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比较普及的 。
当时我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 没有把所有身家性命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 没有说就是要上大学 。
所以 , 归因于传统文化 , 也不是非常说得过去 。
还有一个很受认同的解释 , 就是独生子女政策 。
因为有了独生子女政策 , 所以每个家长 , 都把自己的宝贝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 , 必须要上大学 , 而且要上名牌大学 。
这个因素是否存在呢?无疑是存在的 , 而且可以说对家长的教育选择行为 , 的确影响很大 。
大家都知道 , 过去在多子女的时代 , 我们周围很多家都是四个、五个孩子 , 六个孩子的也不少见;在农村 , 子女更多一些 。
那时候先经过了一轮自然选择 , 也就是说 ,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几个子女适合做什么 , 心里很有数的:
调皮捣蛋的、喜欢打架的 , 送他去当兵;忠厚老实的 , 留在家里种地养老;偷奸耍滑的 , 去做生意 。
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里面 , 可能有一两个 , 用民间的话讲是“读书的料” , 就是喜欢看书、喜欢学习 , 家长就让这样的孩子去上学 。
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 , 这种选择就消失了 , 所有人都千方百计要让孩子接受所谓最好的教育 , 都要让孩子上大学 。
但是 , 独生子女这个因素 , 我认为也不应夸大 。
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 也实行三四十年了 , 但是教育生态的恶化、教育的“内卷化”是最近十年才突然加剧的 , 尤其最近这几年加剧得很厉害 。
显然 ,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
文章图片
还有人说是因为中产焦虑 。
中产阶级的地位恐慌特别严重 , 所以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升学竞争当中 , 加入学历军备竞赛 , 不能让孩子输了 。
中产焦虑或者说中产家庭、白领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 , 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
但是回过头来 , 我们看看其他的亚洲国家 , 它们的中产怎么不焦虑?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 , 风平浪静 。 我讲的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 , 小学和初中非常平静 。
经常有人说日韩 , 尤其韩国教育补习非常激烈 。
其实这都是前些年的事了 , 因为我们前两年刚到韩国看过 , 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非常正常化了 , 什么意思呢?
每个学生都是就近入学 , 在家门口步行5-10分钟 , 无需家长接送 , 没有择校 。
我当时也不太相信 。
随行的韩方翻译和领队都是小学生的家长 , 是两位女士 , 我们就私下问她们:你们到底有没有择校?因为学校总是有差距的 , 不可能所有学校都是一模一样 。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深度好文)】这两个学生家长说:其实我们也有择校 。
我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择呢?
她们说 , 有两个标准:“第一 , 离家近;第二 , 伙食好 , 中午管一顿伙食 。 ”这么一说 , 等于是没择校 。
我说:你们的小学生下课后 , 有没有上补习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