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圣诞刚过 , 南方气温骤降 。
有理由怀疑 , 不少广东人正翘首期盼着这一天 , 好让衣柜里忍气吞声了一年的厚毛衣 , 好好地扬眉吐气一番 。
今年 , 毛衣的存在感特别的强 。 夏季奥运会上 , 英国运动员戴利在跳水比赛的观众席气定神闲地织毛衣 , 人们惊讶于“针织大师”和“年轻小伙”两种身份的奇妙碰撞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戴利在观众席完成了一件毛线开衫、几只奖牌套 。
/ins@madewithlovefromtomdaley
10月 , 一位初中男生在晚自习织毛衣织得过于入迷 , 被老师现场抓包 , 喜提热搜 。 男同学表示 , 这是自己熬夜学了好久、拆拆打打好几轮 , 准备送给重要的人的礼物 。
文章图片
老师被感动 , 物归原主 , 希望他的心意被送达 。 /一点资讯
圣诞节更是毛衣的主场大秀 。 不久前 , 饰演甘道夫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和ABBA乐队的比扬·乌尔瓦斯发布了几条织毛衣的小短片 , 被很多国外网友称为年度最佳 。 他们窝在沙发里 , 边织边调侃着“我们织毛衣得有40多年了吧 , 那会儿咱头上还有头发呢” 。
文章图片
ins@IanMcKellen
谁还没有在小时候被妈妈套上过“私人定制”的毛衣毛裤呢?在消费选择如此多样的当下 , 织毛衣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为了了解毛衣的魔力 , 我们和两位年轻人聊了聊 。 他们一位是针织爱好者 , 一位以毛衣为线索创作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动画作品 。 他们一致认为 , 在毛衣绵密的线网里 , 包含着人类最温柔的情思 。
#01毛衣是审美自由 , 也是幸福源泉
麦教授是一位留着长发的直男 , 发出“针织绝对接近爱之本质”的感叹 , 是在自己动手织毛衣之后 。
毛衣直到清朝晚期才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 相对于刺绣、织锦这样传统的“女红” , 打毛衣相对年轻 , 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80年代的针织指南 。
/《上海棒针衫新潮款式100种》
现在 , 不管是买手店里的设计师裁剪 , 还是各种制式的汉服、罗裙 , 消费主义给了我们太多选择 。 而在麦教授的童年 , 那个生活节奏不那么快的时代 , 织毛衣除了实用目的 , 也成为了人们(特别是女性)表达审美观念的方式 。
麦教授就在妈妈的作品中 , 嗅出过先锋审美的气息 。
“我的妈妈在医院当值班护士时 , 会边听广播边织毛衣 。 她曾经织过一件绿色的毛衣 , 在当时看来非常时髦 , 因为上面有一只加菲猫!”
文章图片
穿花花圣诞毛衣的科林·费尔斯 。 /《bj单身日记》
不同于母亲那一代女性通过织毛衣来实现某种自我表达 , 男青年麦教授之所以加入织毛衣的队伍 , 最初是因为它的解压功效 。
“我接触针织时正在伦敦念博士 , 生活和学业上都面临着很多超出自己掌控的状况 。 论文写得很艰难 , 投入产出比很不确定 。 当时就想 , 不如找一个机械一点的、投入一定时间就能看到实体成果的事情做一做 , 重获一点成就感 。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会织毛衣 , 我觉得这爱好太酷了 , 有种LoveandPeace的嬉皮士范儿!加上我对性别议题一向很关注 , 不妨把织毛衣当作挑战性别刻板印象的一个尝试 , 所以就找到附近的毛线店 , 开始学打毛衣了 。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打毛线的英国男士们 。
/Wallace&Gromit(左),Sherlock(右)
这家叫Loop的毛线店 , 给麦教授的第一印象是温馨 。
小店位于一条满是咖啡馆和旧物店的小巷子里 , 打扮精致的客人们在毛线堆里轻声细语地交谈 , 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针织杂志 , 每个细节都在邀请来者窝进沙发 , 彻底放松——goodolddays式的温馨氛围把一个大男生征服得妥妥帖帖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毛线店的里里外外 。
/ins@yarnandfloss(左)ins@looplondonlove(右)
作为店里少数几位男士之一 , 初来乍到的麦教授不免觉得有些拘束 。 但这种异样感很快就被打毛线的快乐化解 。
麦教授的一对一课程大多是下午三四点进行 , 虽然是在一间半地下室 , 但有一扇临街的窗户 , 下午时分总会有一缕橘色的阳光斜照进来 , 落在原木色的桌子 , 以及桌上摆放的热茶和小饼干上 。
文章图片
麦教授学习织毛衣 。 /受访者提供
“晒着冬日的太阳 , 手里握着毛线 , 老师教我怎么织东西 , 我再跟着她一步步学——一步一趋 , 很踏实 , 很幸福 。 课程结束后 , 我有时还会上到二楼 , 坐在一张小沙发里边听音乐边练习 。 途中碰见店员 , 她们会用肯定的表情看我 , 那个时刻 , 我感觉自己被接纳了 。 ”
文章图片
Loop二楼的小沙发 。 /ins@byhandserial
这个接纳 , 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 , 麦教授觉得 , 在织毛衣的过程中 , 他和“母亲”这个概念也更近了一些 。
“跟着老师学打毛衣 ,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童年和母亲 。 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这个个体 , 甚至是全人类所有母亲都离我更近了 。 我想起母亲那一代的女性 , 她们的生活 , 她们的劳作和喜好 , 有些很感性的东西被激发了 。 ”
文章图片
成都街头晒着太阳织毛衣的大妈们 。 /桑榆
除了在自家的沙发上 , 麦教授也会把毛线带到地铁上、公园里 , 甚至边走边织 。 “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 能把碎片时间织成实实在在的物件 , 不是很酷吗!”
文章图片
站在街边织毛衣的阿姨 。 /桑榆
说到在公共场合织毛衣 , 麦教授也遇到过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 在英国 , 因为有着“丰富灿烂的毛衣文化” , 他可以气定神闲地在公共场所掏出棒针 。 然而回到国内 , 看到一个织毛衣的大男生 , 首先感到奇怪的 , 是麦教授自己的父母 。
“我必须向他们解释 , 这不是哗众取宠 , 它就是一个自我放松的爱好 , 但我妈一直不太理解 。
直到有一次 , 我和她去逛商场 , 等她换衣服时 , 我就把毛线掏出来坐在旁边织 。 有个店员小哥凑过来跟我们说 , 他大学的时候也过织围巾 , 作为送给女朋友的礼物 。
我感觉我妈看我的眼神瞬间就放松了 , 好像整个事情可以被合理化了 。 ”
文章图片
电影《钢的琴》中 , 织毛衣的父亲 。 /《钢的琴》
这不禁让麦教授反思起了自己学习这项技能的初衷之一:织毛线真的挑战了刻板的男性气质吗?
实际上 , 如果将织毛线的行为强调为对传统价值的一种挑衅 , 它仍然是一件很“男性气质”的事 。 麦教授觉得 , 毛线织物里承载的那份对他人的照顾 , 那种柔软的、建设性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 它不论男女 , 是一种将爱实体化的劳作 。
“你在将心意一点一点地织进物理世界 。 针织柔软、温情、日常 , 它绝对最接近于爱的本质 。 ”
#02
在毛衣的温暖里 ,
【这届年轻人,在毛衣里寻找爱的哲学】和所爱的人和解
在我们对毛线织物的想象里 , 它似乎总是和礼物相关 。
妈妈或是外婆奶奶织毛衣毛裤 , 不仅仅是自己穿 , 也织给孩子和丈夫 。 少男少女们给暗恋的对象织围巾、公益组织将毛衣赠与无家可归的人 , 毛线织物在一次次传递中 , 被赋予了温暖的人情味 。
文章图片
从2003年起 , 英国品牌innocent每到冬天都会售卖头戴毛线帽子的果汁饮料 。 这些小帽子出自遍布全国的志愿者之手 , 品牌方会将销售额的15%捐给慈善机构 。 /@innocent
麦教授认为 , “当毛衣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 , 它就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情感劳动的东西 , 有种奉献精神在里面 。 自己手织的毛衣 , 投入了实实在在的时间和心血 , 是一种迥异于大工业生产的存在 , 它带着你的气息 , 你的味道 。
同时 , 像手套、围巾、毛衣这种衣物 , 本来就是贴身的东西 , 它很私人 , 很亲密 , 是一种高度侵入日常生活的物件 。 加上毛线又有着保暖的属性 , 所以毛线织物很天然地成为了承载心意的一种非常好的礼物 。 ”
毛线就像柔软的线索 , 将我们与我们爱的人连接起来 。 即使隔着时空的渺渺大海 , 也能将温暖送达内心最细小的角落 。
留美青年艺术家徐昕玥是动画短片《小孩HowSmall!》的作者 , 在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里 , 毛衣成为了一个意象 , 展现着“我”与外婆既亲密又矛盾的关系 。
文章图片
“创作这部短片的初衷 , 就是想弥补外婆过世 , 而我却无法更多地理解她、陪伴她的遗憾 。 ”
昕玥从小由外婆带大 , 朝夕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 , 是最为亲近的人 。 长大之后 , 女孩远赴重洋读书 , 和外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许多 。 后来 , 老人渐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 住进了护理院 , 甚至不再能认出家人 。
文章图片
童年时的昕玥和外婆 。 /受访者提供
“外婆生病卧床 , 正好是我高中毕业的那一年 。 当时爸妈飞来美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 , 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话 , 说外婆在护理院摔骨折了 。 我们特别焦虑 , 急急地乘飞机回国 , 行李都没来得及放 , 就赶到了外婆的病房 。 ”
昕玥清楚地记得 , 当时房间里只有一盏灯亮着 , 外婆就躺在那里 , 睡脸像个孩子一样天真 。
文章图片
“她醒过来之后 , 不知为什么 , 看着我突然就笑了 。 是那种最纯真最动人的笑容 , 就像天使一样 。 我当场就不行了 , 觉得亏欠了外婆太多太多 , 自己就要被眼泪淹没 。 ”
文章图片
“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婆 , 把所有人都忘了 , 但仍然记得怎么织毛衣 。 甚至到后来 , 当她只能躺在床上 , 神志已不再清醒时 , 手指还会像打毛线那样活动 。 ”
昕玥记得 , 织毛衣是外婆最擅长、最喜欢 , 也是常做的一件事 。 不管是什么新奇的纹样 , 都能在外婆的手下开出花来 。 然而 , 童年时的昕玥却不怎么能欣赏外婆的手艺 , 甚至会嫌弃手织的毛衣扎脖子 。
文章图片
小孩对老人的不理解 , 也体现在生活的其他小事上 。
昕玥记得 , 有一次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牛奶 , 外婆却冷不丁问了一句 , 怎么只想着自己 , 没有给她倒 。
“我想了很久 , 外婆是在开玩笑 , 还是真的在怨我?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 , 我很难去理解她的情绪 , 长大之后才慢慢意识到 , 那其实是外婆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 ”
文章图片
在短片中 , 外婆会独自躲在房间里流泪 , 这也是昕玥和外婆相处时的真实记忆 。
“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 还是小孩的我无法理解外婆的敏感和脆弱 。 但是长大后 , 我好像也继承了外婆的敏感 , 渐渐开始体会外婆的心情 。 我希望通过影片 , 替外婆心中那个敏感的小孩擦掉眼泪 , 也算是放下自己的一个心结吧 。 ”
文章图片
当象征奶奶的花儿凋零后 , 花瓣幻化成了一根毛线 , 从田野山林和鳞次栉比的大厦中穿梭而过 , 轻轻触动长大后的女孩的肩头 。 “那是她试图去触及那个离她越来越远的、她心爱的人 。 ”
文章图片
在影片的末尾 , 已然成年的女孩将儿时外婆织的毛衣当作一条围巾 , 重新裹在了脖子上 。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 女孩觉得 , 一场漫长的、真挚的、有些别扭的爱 , 终于在遗憾中达成了和解 。
文章图片
“现在再回想当时外婆的行为 , 就像看到一个我深爱的小孩在闹脾气 。 其实不需要去了解她为什么那样做 , 你只需要用所有的爱去包容她 , 给她你能给予的所有安慰和关怀 , 这就足够了 。 ”
创作这部短片 , 对昕玥来说也是一场疗愈 。 当短片被更多人看到 , 让更多人共情 , 她心中的那份遗憾慢慢不再那么疼痛了 。 “就像是伤口结上了痂 , 它会永远在那里 , 成为记忆和爱的浓缩 。 ”
“生活中有很多令人感到刺痛的事 , 但归根结底 , 我的创作是为了爱本身 。 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有温度的 , 相信观众也能感受到温暖 。 ”
昕玥虽然没有继承下外婆织毛衣的绝技 , 但是通过动画中朴素而灵动的线条 , 将这份爱延续了下来 。 现在的她还保留着外婆用过的一条小被子 , 贴身盖着时 , 仿佛又被外婆的温柔包裹 。
文章图片
稿源:(新周刊)
【】网址:/a/2021/1229/12291225O02021.html
标题:这届年轻人,在毛衣里寻找爱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