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时间:2021年12月15日14:00-15:00
地点:中日友好医院综合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人:王燕森
文章插图
(以下为会议实录)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下午的采访人员会。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日友好医院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立足于学、致力于行,各个党支部、各个科室都制定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清单,也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紧盯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立足优势学科,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诊流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天我们请来其中的代表,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出席今天采访人员会是嘉宾是: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于炎冰主任
介入医学科于明安主任
药学部刘丽宏主任
护理部赵芳主任
信息部张铁山主任
首先请各位专家介绍所在部门学科优势,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当中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在保障患者基本权益和改善患者服务质量方面做的一些举措。首先有请于炎冰主任。
于炎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于炎冰,我介绍一下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为群众办实事方面开展的工作。
首先介绍一下神经外科的概况。我们神经外科目前有72张床位,覆盖了神经外科涉及的所有疾病,年手术量达到3000台次,是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培训基地,也是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所在单位。我们科室开展了很多国内领先的临床工作,包括颅神经计划、周围神经病变、听神经瘤等方面的工作。中日医院神经外科是住院医培训基地,也是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健康科普方面,我们让老百姓摆脱一个认识误区,我从几个方面来讲。
牙疼,到底是牙疼还是其他疾病?“左眼跳财,右眼跳来”,常常眼皮跳是怎么回事?耳鸣,听不清楚,是年龄大了还是得病了?脑瘫一定是智力低下吗?脑瘫的病人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我从这四方面和各位介绍一下。
首先是牙疼。牙疼不一定就是牙的病,很多病人都因为牙疼到医院就诊,最后看了病以后,牙治了,疼痛还没有缓解,为什么呢?牙疼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阵发性的、不自主的、闪电样的疼痛,能自行缓解,但是疼痛会反复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神经痛,是哪个神经痛呢?就是三叉神经痛。神经外科的医生往往给予一些药物治疗来缓解,但最终极的治疗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所以很多牙疼的病人并不是牙疼,而是三叉神经痛。
第二是眼皮跳。我们常常由于神经紧张造成眼皮跳,这种跳是可逆的,每次跳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整个发作周期不超过一个月,能自行缓解,如果休息好了可能就缓解了,这是一个普通的功能性的眼皮跳动,是由于疲劳、神经紧张引起。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人阵发性地不自觉跳动,这是由于眼轮匝肌支配的上眼睑或者下眼睑跳动,最后逐渐累及到嘴角,最后是表情肌阵发性地不自觉跳动、抽动,可持续一个月以上,这时可考虑他就是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是一种神经外科疾病,需要我们外科手术去治疗,也就是说需要做手术。我在门诊常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我对他说,你得了需要做手术的病了,手术能治好,而且是唯一的办法,是全世界公认的。
说到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这两个病,在全世界范围内,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的团队是治疗这类疾病最多的,达到了4万余例手术例数,也取得了优良的手术效果。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这样一个手术有这样神奇吗?它是一个功能性的手术,我们通过这个位于脑干区的手术,处理一个动脉性的血管来完成这样的工作。中日友好医院团队不断经过多年地手术改良、技术革新,以及手术技巧地不断完善,包括材料的不断更新、进步,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高科技产品及高科技设备的应用,都提高了手术的有效率,降低了并发症。
此外,还有很多疾病需要鉴别,像眼口舌综合征,也叫梅杰氏综合征,属于一个椎体外系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也叫口下颌综合征。这样的病过去常常不能够治疗。我们通过另一种方法,采取脑深部电极刺激术,植入电极,通电,通过调整它的参数来改善症状。我们中日友好医院开展这样的工作来进行靶点的选择,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的症状变化。我们通过多模态,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精准地定位目标靶点,定位责任血管,无论是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还是三叉神经痛,还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包括梅杰氏综合征,都做到了精准地治疗。
耳鸣,听不清楚,我们要小心了,不一定是因为老了,有可能是因为有病了。看这样一个CT表现,比较强化的这部分就是肿瘤,是听神经瘤。患者早期有耳鸣、听力下降这样的表现以后,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应用影像学检查,包括CT、核磁的检查,由有经验的医生来看,这时候采取一些临床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我们应用多模态高科技手段,包括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高端的类机器人功能显微镜,以及术中核磁、术中CT、术中电生理等,把它们融合到一起,精准地定位到肿瘤的边界,来达到完整的切除病变,减少负损伤,从而治愈疾病。
脑瘫是出生的时候或者出生后在脑组织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脑组织损伤引起,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永久存在的,伴随终生的。我国新生人口每年大概有4—5万这样的病例。但脑瘫并不一定智力低下,他(她)不都是傻,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只有10%—20%的病人伴有智力低下。实际上脑瘫患者中有上哈佛大学的,有上北京大学的,有参加科技研究的。有一种椎体外系疾患表现为扭转痉挛或手足徐动,患者反而智力超人,因此脑瘫患者依然可以成为科学家。这里有一个误区,不要认为脑瘫就是傻子,实际上智力低下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治疗脑瘫是至关重要的。中日友好医院的神经外科团队已经为1万余例这样的病人做了手术,取得了优良的效果。具体的手术类型不一样。我们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能够让不能走路的能走路,走路不正常的接近于正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能够自理。
在公益活动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工作,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比如,在我们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多次去西藏、新疆开展相关义诊活动,救治了大量病人,海拔最高的地方,我们到过那曲。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在新疆、西藏完成了500余例脑瘫手术,也因此获得了“十大公益科室”的称号。
对于这样的功能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误区,我们应该有清楚地认识,要及时就诊,避免误诊。
最后感谢媒体朋友,感谢关注。
主持人:谢谢于炎冰主任,下面有请于明安主任为大家介绍。
于明安:各位媒体采访人员朋友,大家好。我是中日友好医院介入医学科的于明安大夫,我为大家介绍的是肿瘤介入微创治疗,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它将催生治疗理念的改变。
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肿瘤介入微创治疗。在肿瘤高发,大家都比较焦虑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治疗肿瘤?传统的方法是用西医手术切除,但是对照我们的大兵团作战,我们即使有胜负,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的外科治疗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对肿瘤所存在的器官和周围的结构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很明显的损伤。现代战争主要是定点清除,定点清除目标的时候,对周围无关的人和结构几乎不造成破坏。现在的微创治疗,我们在影像引导下,把针插到肿瘤内,只在结节内进行治疗,对周围的脏器和周围结构不造成破坏。所以,肿瘤介入微创治疗就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局部有效治疗,同时对机体的解剖和脏器功能不造成破坏。
肿瘤介入微创治疗的效果和优势是什么?比如甲状腺癌患者,他做完手术以后是个疤痕,我们做完以后是个针眼。但实际上差别不仅仅如此,我们不单是没有疤痕,而且内部结构没有破坏,脏器功能不受损伤,机体免疫功能也不受损伤。
那么,我们怎么去治疗,通过什么原理呢?我们就是用物理的方法,通过把它热死、冻死,或者把放射性粒子输进去以后,在局部通过辐射照死它。
我们都能做哪些部位的治疗呢?从上往下,甲状腺、乳腺、肺脏、肝脏、肾脏,这些部位的肿瘤,我们都可以进行微创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由于医院的科室设置问题,一般分为介入超声和介入放射两个科室。但是超声和放射作为两种影像学方法,各有利弊。我们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Angio-CT平台,它使用CT、超声和DSA三种影像学方法的任意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组合去引导。
案例一:孕妇甲状腺热消融
该名孕妇在怀孕的时候发现甲状腺癌,这时候怎么治疗?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是切除,但是孕妇和胎儿有麻醉的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还有,我们切除完了以后,甲状腺功能会低下,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当患者和家属知道我们的微创治疗后,毅然选择了我们,我们在超声引导下,进去一个针,通过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把肿瘤完全灭活,同时甲状腺功能不受影响。足月的时候,生出一个非常健康的宝宝,孕妇也没有问题。
案例二:高龄老人肺结节微创消融治疗
患者查体的时候发现长了一个肿物,这个肿物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去切除,但是他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还新发了脑梗,这样就存在麻醉的风险、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切除以后的肺功能下降。在我们把针非常精准地插到结节内,通过加热把它烧死。到底烧死没烧死?在这个部位的边缘会有一个线状影,一个环状影,这是我们的消融范围,我们可以把这个肿瘤完全包在内,OK了,第二天患者出院了。
案例三:69岁高龄老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
患者肺癌,多发转移,在髂骨这个部位形成很大的转移,把骨头都侵犯掉了。患者疼痛难忍,高热不退,所有退烧药都不适用,因为他是肿瘤导致的发热,不是感染导致的,所以退烧药没用,他只能整天躺在冰毯上,想躺在冰上一样来降温。他的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怎么办?对这个比较复杂的病人,我们采取“组合拳”的方法,第一次先用DIC,先把肿瘤的供血动脉拴死它,堵死它,造成肿瘤基本上死亡,而且不造成后面的出血;第二,我们在超声和CT联合导航下,把8根针同时插到肿瘤里去,形成一个很大的冰球,完全控制它。术后疼痛明显减轻,高热减退,下肢肿胀减轻,生活质量有了很好的提高。
照片是我们最先进的一个平台,这张手术床既有DSA,可以术中造影,还有CT、超声,在术中任意地按照我们的需求来选择任意一个方法,也可以两两组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备,在国际上是最先进的。
除了在临床上我们努力地通过介入治疗为群众办实事之外,我们也通过科研和教学践行为群众服务。比如在甲状腺癌,我们都知道甲状腺癌消融治疗很好,但是好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循证医学支持?我们联合国内12家医联体单位,组织了一个多中心研究,把研究结果发在国际最顶尖的杂志上。国际同行的评价是“潜在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就是当我们的研究已经通过循证医学证明消融治疗对甲状腺癌效果很好的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改变它的治疗原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得了甲状腺癌,以前是切除,现在我们可以很好地选择微创治疗,而不是用传统方法。
同样,我们在国内外发表了第一版甲旁亢患者的热消融治疗共识,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疗手段。
作为微波消融治疗国际性基地,我们不单培训国内的专家,也培训国外的专家,因为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现在不光在国内我们的技术多点开花,在国外也开始在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单服务国内的群众,对友好国家的群众也提供服务。
我们在最先进的平台下,实现了肿瘤介入治疗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们现在已经引领了数个肿瘤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开创疑难危重肿瘤患者综合介入诊疗新模式,从而服务群众。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于明安主任,下面有请药学部刘丽宏主任介绍。
刘丽宏: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的刘丽宏,和前面两位专家不一样的是,我的专业是药学,所以我今天带来的题目是“精准用药、健康人生”。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与很多药物发生关联,有一个资料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平均会服用1.7万片药,对于慢病患者尤其如此。我们国家的慢病发病率近些年来逐年提升,慢病导致的死亡也是我国总死亡原因中的首要原因。在用药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发现疗效不佳,经历换药或者服用多种药物,还有的在用药过程中会有药物不良反应,还有用的时候开始有效,后来没效了等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他们的治疗。因此我们提出,我们要通过技术来解决这种正诊误治的问题,比如我们能够解决不合理的药物的加和(联合使用意思),或者是不能够辨识的药源性疾病,以及不合理的用药选择。
中日友好医院通过精准用药、基因检测技术,对药物和疾病之间以及药物和人体之间建立一个关联,就是为患者选取有效的、不良反应少的、使用尽量小剂量的药物用于慢病治疗。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我们的技术支撑之下,能够尽量降低给药数量,或者即使是增加了给药数量,患者能获得更大的临床获益,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我们的特色:一是我们可以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因人而做。还有精细化和全方位治疗管理,同时我们也会进行患者教育,避免用药误区。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例子。
案例一:患者是一位77岁的老年男性,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他用了9种药物,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下肢水肿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水肿,他就诊了多个科室,以为是肾脏的问题、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问题等等,但实际上是由于药物引起来的,是由于他所服用的降压药带来的下肢水肿。在既往治疗过程中给这位患者加用了利尿剂,可是利尿剂的使用过程中又带来了他尿酸的升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由于药物的叠加带来的“处方瀑布”,越吃越多。我们给他做了基因检测以后,根据检测结果更换药物,患者的下肢水肿明显减轻。
我想,这个例子在中国的患病人群中还是比较多的。通过我们的治疗,患者最终由最初的11种药物减到了6种药物,各种症状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但为他节约了药费,还为他节约了很多的化验检查费用。
案例二:患者是一位72岁的老年女性,由于血压控制不好,她服用了多种降压药,但她的血压依旧会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这位患者说,她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担心会由于更高的血压急诊入院。来就诊的时候,她的降压药用了7种。通过基因检测,其中3种药物对她是有效的。在按照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调整以后,她的收缩压从200mmHg以上降低到140mmHg左右,两周之内就达标了。
这样的例子还是非常多的。
我们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通过精准药物门诊治疗的患者,高血压治疗达标率是我们国家平均达标率的4.9倍,高脂血症的达标率是平均治疗达标率的3.1倍,降低了用药品种,降低了药品和治疗的费用。
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也通过多种项目去进行推广。一方面,我们把它推广到贫困地区、贫困县,帮助他们精准用药,使他们的慢病得到控制。我们也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开展了“精准用药普惠百家”活动;同时,我们出版了多个科普读本,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精准用药的技术,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药物的知识。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上,我们也开通了互联网药房,经过精准用药调整后,可以对药品进行单剂量包装,把每一次服用的药物放到一包里,一次性口服就可以了,而且还可以送药到家。
我们在医院党委、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把药学服务作为我们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希望未来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能够更多地为需要的患者服务。
谢谢大家。
【 手术|中日友好医院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记者会】主持人:谢谢刘主任,接下来请张铁山主任介绍。
张铁山: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的张铁山,下面由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医院版的“航旅纵横”,来方便百姓就医的举措和成效。
我们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实际上很多老百姓到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频率是很低的。我们统计了一下,到中日友好医院就医的患者有43%只来看一次病,而国家在做互联网便民服务体系规划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患者到医院就医最多的时候大概有70多个流程点。患者就诊频次低,流程多,路径不熟悉,流程不便捷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聚焦这样一个痛点,我院近年来精心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民服务,通过一部手机,我们希望串联起所有百姓就诊的流程。这样一个应用,我们为了方便患者,实现了全部的主流入口接入,包括APP、公众号、小程序。更重要的是,因为百姓的就诊频次比较低,他的学习成本会很高,我们为了方便患者,实现了挂号、缴费、查询的热点应用一码直达,不用大家来回找。同时,我们做这样的工作,还把就诊、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的所有流程全覆盖,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打磨,反复优化。现在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功能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贴心助手,它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效果。
首先,从注册人数能看到,这样的线上应用深受大家欢迎。我们的系统上线4年以来,到现在累计注册用户已经是123.5万人次,2021年新增注册40万人次,每天活跃用户在3000人次以上。
第二,从预约挂号角度,效果也非常显著。2020年疫情,极大地推动了线上应用,线上预约成为主要选择,网络预约占比今天已经达到了68.3%,疫情后累计线上预约达到了281.8万人次,
第三,从交费来看,在医院就诊中这个过程也是很花费大家时间,线上交费一旦推出,深受欢迎,增幅极快。而我们同时也增加了很多非常便捷的壁挂式自助机,放到诊区去,这也减少了患者在院长内奔波和来回周转,实现老百姓随时随地就可以缴费挂号,这个增幅和转折也是非常快的。
我们的系统整个应用上线完毕之后,到现在为止,累计提供线上便民服务已经超过1900余万人次,这个量尤其在今年增加极其高,2021年的数量相当于2019年的13倍,相当于2020年的3倍。
可以看到,我们“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方便与实惠已经真正地惠及老百姓了。但是做到这儿还不够,我们信息多了之后,有时候很多也给大家带来了另外的麻烦,所以我们在做这种服务的时候还有个理念,一定让信息跟着百姓跑、跟着场景跑,而并不是让大家满地找信息,带来新的麻烦和焦虑,我们希望信息更加精准,应用更加贴心,服务也更加到位。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在医院内部最常用的高频次场景就是查报告,查报告这么一件小事,我们打磨了将近一年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最早的时候我们只给大家提供查询报告,患者并不知道报告什么时间出来,所以很多百姓反复查,很焦虑,大家看到的这个高峰,就是患者进行了大量的无效查询。改进之后,只要检验结果出来我会主动告诉你,你不用着急地等,结果出来之后,报告下载也给到你,这样精准推送,大家看到高峰期也下来了。这个程序优化之后,深得百姓欢迎,应用量也是每天最多的。第二个,在医院中有一个特别高频次的场景,就是诊区候诊。这件事对疫情防控和大家的候诊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做到了什么呢?模仿现在机场候机的模式,就像大家等候飞机航班一样,现在患者在医院就医的时候,我们把候诊的所有信息全推给大家,你在哪个诊室、什么时间报到、到哪个窗口取药,实现全流程部动态更新之后,患者不用再焦虑地在那儿等,他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优化自己的时间,减少在院内候诊。大家可以看到,优化之后,这个量的成熟应用推广会更加高,这也是非常受患者欢迎的。这两个场景,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信息多了,跑得多,还要跑得好,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贴心。
百姓跑得少还不够,信息还得多增加一部分路,这是我们为老百姓服务的第三个角度。增加什么呢?我们通过信息多跑路,减少的是老百姓不必要的冤枉路,同时增加了对患者有效的健康照护,所以我们还增加了特别多的场景,也在做建档、体检、医技预约、健康百科,包括透析病人的线上管理、在线复诊、满意度测评,还有我们的各种随访。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做了减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加法。这样一加一减,我们改善的是老百姓的体验,改善的是老百姓在医院中就医流程的优化,不单纯说我们跑少路了就可以。我们通过这样的工作,未来希望不断优化,让老百姓的满意度更加好,也让我们给老百姓办更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张铁山主任,接下来请赵芳主任介绍。
赵芳:尊敬的各位采访人员朋友,大家好。我是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赵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中日医院护理人做的“意外跌倒莫发生、安享晚年夕阳红”这项活动。
2021年5月22日,发生了一条震惊中国的事件,“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因跌倒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在深切缅怀国之伟人的同时,也特别提示我们,老年人的意外跌倒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世界范围内,跌倒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3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42%会发生意外跌倒事件。所以说,跌倒死亡是65岁以上老年人群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一位死因。
跌倒会给我们的身体、心理、家庭、社会、医院等带来极大的危害。在身体方面,因为跌倒后骨折,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心理方面,因为跌倒后怕再跌倒,不敢活动,造成焦虑和抑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经济负担。在医院里会延长住院日,也会影响到疾病的转归。
特别要跟大家科普一下的就是,跌倒卧床后,卧床一天,肌力会下降2%,卧床一个月,肌力会下降50%。这意味着很多老年人在跌倒后就会引发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跌倒无论是在居家、医院、医养中心、养老院等各个地方都会时有发生。在疫情下,医院现在是零探视、零陪住,作为护理人,如何预防跌倒?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谈一下举措。
首先,严格评估是基础。在我们护理人眼里,每一次入院来的新病人,我们都会用专业的视角去评估老年人有没有跌倒的风险。2021年2月,中华护理学会出台了《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与预防团体标准》,我们医院也因此做了整个跌倒预防的流程和路径。专业的评估会很复杂,在这里,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普适性的评估方法,家里有老年人的可以学习。我们有步态测试、平衡测试和肌力的测试。举个例子,像肌力测试,我们采用“连续坐椅”实验:准备一把笔直靠背、无扶手的椅子,重复起立、坐下的动作,查看用时,判断肌力能力。如果在超时的情况下,就有跌倒的风险,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跌倒。
我们的宣教手册里也提到了跌倒的危险因素。跌倒会有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占了跌倒的15%。比如在住院期间,因为疾病或者骨骼关节状态,听觉、视觉、平衡功能障碍和一些药物的影响,都会引起跌倒。同时,85%的跌倒是外在因素,是可以预防的。比如环境因素:大家都知道的湿滑的地面,轮椅或者凳子的滚轴,不适宜的家具或者卫生设施等。
第二,教育指导是重点。在目前的状态下,护士做好跌倒评估之后,会对各类高危人群进行警示,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教,有手册、视频、情景模拟等。护士会跟患者共同来学习跌倒的知识和辅助工具(例如轮椅)的使用。对即将出院的病人,也会培训一些居家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
第三,优质照护是关键。现在我们医院端口前移,正在改造像共享轮椅、病房环境等。同时开展全程的陪检、床旁的陪护,努力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第四,多学科合作是保障。我们医院护理人在跌倒的防护中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团队的,有医生、后勤人员、康复师、心理师、营养师、药师等多学科团队来助力患者,切实为患者办实事。在预防跌倒这项工作中,我院也通过患者、家属及多学科团队共同努力,让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意外,健康到老,防止跌倒,中日友好医院护理人将与您共筑夕阳红。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各位专家的介绍,接下来进行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的主题举手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所在单位。
新华社采访人员提问: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相关技术也进入到医疗的各个领域。请问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与外科融合方面,贵院的应用现状如何?谢谢。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于炎冰主任回答。
于炎冰:感谢您的提问。人工智能是随着国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创新而产生的。人工智能应用到医学,应用到外科,特别是在手术当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我们很多领域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部分收益,比如机器人,用精准定位甚至能够参加一些操作来完成。再比如我是神经外科医生,作为外科的一员,人工智能的应用,包括智能化的显微镜,它能够具有回忆的功能,定好点位,挪开显微镜以后再挪回术野,仍然能定焦。因为头颅是个球体,脑内组织不能肉眼可视,但是通过我们医生的解剖知识,通过我们手术的理念,再加上人工智能,可很好的完成手术。不同于普外科手术,比如做胃的手术,它可以翻过来再翻过去,找到病变去处理,神经外科用锁孔、微创理念,然后用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导航,包括术中核磁等一些多模态融合到一起,进行一键式的融合,然后去找到病变,用最短的路径绕开重要功能区去操作。操作时通过的路就是损伤的路,但是在哑区,没有功能的地方,这种损伤是可以忽略的。应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科技的发展是有益的,对于医疗,特别是外科技术,是一种发展进步。就神经外科而言,应该说,目前虽然是起步阶段,但能够精准定位,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虽然绝大多数操作还是人操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能够替代人操作的一部分功能,所以未来的前景还是非常美好的。
谢谢。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提问:信息技术便捷了服务,但是一些老年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带来了很多不便,请问中日友好医院在新技术应用方面,针对老人等特殊群体,这方面的服务是怎么开展的?如何弥补这个数字的鸿沟?谢谢。
主持人:请张铁山主任回答这个问题。
张铁山:谢谢您的提问,我想从三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刚才我们也说了,信息技术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是完全对过往传统技术的替代,它是一种补充。刚才讲了很多我们医院的信息技术举措,实际上现在我们传统的方式还是存在的,包括窗口预约、电话预约、自助机预约和网络线上预约,这个生态可能会并行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我们在整个做相关服务的过程中,不但保留着传统方式,还在增加、扩充一些方式,比如现在北京市的电话预约,老年人的比例就非常高。我们还增加了很多社区转诊预约,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增加协同,扩展这样一些应用。
第三,我们在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家属和亲人协同功能。有很多功能是可以由亲属、儿女帮着老年人操作的,这些工作也是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考虑到它的人性化、便捷化,尤其是对这些新的人群会带来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已经给予充分考虑了。
谢谢。
健康界采访人员提问:两个问题想请教两位专家。
第一个问题,甲状腺癌是否可以通过消融来治疗呢?另外想请问一下,精准用药门诊的优势体现在哪里?想请相关老师为我解答一下,谢谢。
主持人:谢谢。第一个问题请于明安主任回答,第二个问题请刘丽宏主任回答。
于明安:感谢您的提问。
一般情况下,甲状腺癌分为几种,病理上说,一种叫乳头状癌,一种是髓状癌,一种是未分化癌,但是90%以上的还是乳头状癌。近几十年来,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乳头状癌有个特点,一个是长得慢,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惰性的癌;第二,它对人体的生命几乎不造成威胁。我们一般情况下说癌,肝癌也好、肺癌也好,往往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人们可能会由于癌症去世。但是据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绝大多数乳头状癌治疗效果是很好的,除了我们的治疗技术之外,也是因为癌症本身的惰性,这是一个前提。
乳头状癌最经典的方法是切除,我们今天谈的是微创治疗,您的问题是能不能做微创治疗。到现在为止,对于小于1公分的乳头状癌,在国内和国外的案例已经明确可以做,没问题,但是它有限定条件。
在临床上,我们科也做了大量这种病例,确实效果很好。我们做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我们做的微创安全有效,对组织没有影响,而且术后肿瘤的进展率,也就是做完以后有没有发生转移,这些情况应该要低于手术,最起码不比手术高。
但是,我们中日友好医院是一家国家级医院,引领行业发展是我们本身的义务,所以我们在做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同时,在大量积攒病例和把技术细节掌握得很好的情况下,对于1公分以上的癌、2公分以上的癌或者多发癌都可以进行治疗,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表明,我们的效果很好。我们做过多中心研究,也做过消融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应该说效果很好。但是在一般情况下,2公分以内的癌,现在有大量文献来证明,对于2公分以上的癌,我们还在不断地积攒病例,留待以后进行总结。总的来说,乳头状癌消融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髓状癌和未分化癌方面,介入消融还没有进行过这种实验,我们在临床上做了一些尝试,尝试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我们现在拿不出数据来,所以在这里只能说,这是一个大家在探索的阶段,还不能说得太死。
谢谢。
刘丽宏:谢谢您的提问。
对于医疗来说,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推进,我们的医疗由原来的经验医疗向循证医疗乃至向精准医疗去发展,精准医疗包括刚才两位专家介绍的精准手术、精准诊断、选择精准的治疗方案等等,对于药学来说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就是我们基于药物基因组技术来支撑。为患者选药,相当于我们通过基因检测为医生或者药师给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作了一个导航,这个导航的存在,要选和患者关联度最大的,也就是他用起来药物治疗疗效最好的、不良反应最小的,而且能够为他选择更合适的剂量,也就避免了由于错误地选择药物而走弯路。这方面可以大大节约患者找到最合适治疗方案的时间,而且提高疗效,让患者用更少的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方案。
谢谢。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提问:请问,现在对于住院的患者,医院一般是怎么进行跌倒风险评估的?一般会在什么时间进行?谢谢。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赵芳准回答。
赵芳:谢谢您的提问。
我们现在对于新入院或者转入的病人都会及时进行评估,此外我们还会有周期性的评估。首次评估完是跌倒高危的病人,每周都会评估一次,中危的患者每两周评估一次。当然,病情有变化的时候,我们随时都要进行评估,像手术前后、有疼痛、有活动障碍、意识障碍或者有跌倒的时候,随时进行评估。另外,对于用药发生变化,像镇痛药、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我们也会增加评估的频次。我们医院护士使用了改良版的《约翰霍普金斯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入院患者进行评估。
人民网提问:请问于炎冰主任,显微和精准外科是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的特色和优势,想请问您,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创新性技术呢?谢谢。
于炎冰:谢谢您的提问。
说到创新点,应该说精准是最重要的。在神经外科领域,脑和脊柱都是属于神经外科的范畴。在日本称为脑神经外科,在中国就泛指神经外科。这个学科主要是对于脑组织的治疗为特点。脑是个球体,它的容积是一定的,每个核团和功能都是相对固定的,医生需要有一双透视的眼睛找到病变,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血管造影,包括一些功能检查、波谱的检查,在核磁共振当中都能实现。实现了以后,如何能精准到靶点呢?通过我们手术中应用的显微镜,包括人工机器人导航等技术手段,以及电生理监测,把这些术前评估的资料融合到一起,精准地找到靶点。在一些脑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广泛应用。我们应该找到肿瘤的边界,所以术前应该有一个规划,术中把边界找到以后,沿着边界把肿瘤切掉,尽量避免对正常组织的骚扰和损害,这样就成功达到了精准治疗的目的。
精准神经外科在发展,虽然目前走在路上,相信明天会更美好。随着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相信在这样一个精准理念的基础上,神经外科会越走越远。
谢谢。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提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请问,疫情为医院的互联网化和信息化按下了快捷键,现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信息化对支撑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有哪些举措?
第二个问题,刚才赵芳主任提到连续座椅这样一些实验测试,能否给我们演示一下这个实验是怎么测试老年人肌力的?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我们请张铁山主任和赵芳主任分别回答。
张铁山:谢谢您的提问。
刚才您也说到了,疫情确实助力了互联网化的应用,其实我们现在反过来也在助力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从三个方面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第一,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群少到医院来,在医院中少驻留,解决人群的聚集问题,这是预防感染非常重要的,也是疫情防控中医院压力最大的。刚才我们看到很多应用,预约挂号、线上缴费,都在减少人群的聚集,这块已经常态化地发挥作用了。
第二个角度,我们在用信息化的方式助推和帮助疫情的筛查和风险防控。刚才各位媒体采访人员进院的时候也发现了,全员进院都是要进行流行病调查的,去年从疫情开始,我们大概进行了1000多万人次的流行病学筛查,通过这样的筛查,我们把大家的地址和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在有疫情发生的时候可以快速定位去发现风险人群。而且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情,把在医院就诊人群的健康码状态和流行病调查状态同步到我们医生的工作站,每个医生在出诊的时候,能看到诊疗人员的风险状态,既增强了防控,也不给我们的流程添乱。这个工作是我们常态化在做的。
第三个角度就是互联网服务,我们解决了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一些必要的人群的就诊不中断,做一个延续的工作,包括送药到家、线上复诊、咨询,包括很多特殊的疾病,比如血液透析的病人,我们的信息都帮了很多,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病人的诊疗都没有影响。从这三个方面,在疫情常态化方面一直在发挥作用。
主持人:在赵芳主任回答的时候,现场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现场演示。
赵芳:请采访人员配合做一下,护士茫茫计时。
这个动作很简单,在家里就可以给老人进行跌倒风险的测试。
首先准备一张笔直、有靠背、没有扶手的座椅,我们双手交叉,扶在肩上,并将手臂对着胸部,眼睛平视,双脚与地面平齐,然后用最快的速度站立、坐下连续5次。我给您信号之后您开始,然后我们看一下时间。(采访人员配合完成)
5次共用了6秒22,恭喜您,肌力非常强,没有跌倒的风险。小于11.1秒,表示下肢力量非常好。如果大于16.7秒就是跌倒高危。13.7—16.6秒是跌倒中危,都有跌倒的风险了。在11.2秒—13.6秒的时候,下肢力量良好,肌力稍有下降。所以特别提示,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家里,如果有老人,可以通过评估看看有没有跌倒的风险。
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采访人员继续提问。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采访人员提问:我们了解到,为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减轻用药负担,刘丽宏主任在全国比较早地开展了精准用药门诊,请问刘主任,在开展精准用药服务这一过程中,药师的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谢谢。
刘丽宏:谢谢你的提问。
确实,药师出门诊是近几年来逐步兴起的,我们药学门诊更专注于药物治疗的管理。精准用药门诊药师发挥作用,一是借助基因组学的检测技术,用技术来支撑;二是药师发挥作用还是在于用专业性知识去识别药源性疾病,就是由于用药物带来的一些疾病;三是体现在更加擅长药物治疗的管理。有的患者开了很多的药,不知道怎么吃,或者不知道服药的方法;还有人会回家以后依从性不好,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我们把药物治疗管理纳入到门诊的建设体系当中去,整体来说,患者门诊之后,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是非常强的。
谢谢。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提问:我们之前了解到,有数据显示,我国健康体检人群查出肺结节的检出率是16.9%左右。请问,如果检查发现了肺结节,什么情况下需要您介绍的介入微创治疗呢?谢谢。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于明安主任回答。
于明安:谢谢你的提问。
其实肺结节,进一步说是肺癌,它现在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第一大癌,无论第二和第三谁争来争去,但是第一大癌永远是肺癌。而且由于现在空气污染,很多人认为以后这个数值还会比较高。肺癌很多时候经常是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于肺癌一定要重视起来。
肺癌的治疗模式主要分为早期癌和晚期癌。早期癌一般情况下是指小于2公分的,在病理上属于原位癌或者微小癌的情况,就是病变还在局部,没有到处跑。中晚期癌一般指肿瘤已经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转移到淋巴结和别的脏器。对于早期癌,传统方法肯定是切除,没问题,但刚才我们介绍了,手术切除创伤大,对于其他组织或多或少会造成损伤,而微创治疗已经有循证医学支持,对于早期癌的微创治疗可以达到患者长期生存,其疗效可以和手术治疗相媲美,没有问题。对于中晚期来说,不管是手术还是微创,它是一个“组合拳”,不能使用单纯的方法,应该是手术治疗加上放化疗一起,达到患者的长治久安。在中晚期肺癌方面,我们的微创治疗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效能,比如对于多发的、对于大的、对于不好切除的、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我们可以进行定点清除,但是这个定点清除只局限于这个肿瘤,对其他部位不会造成影响,还要与其他治疗联合起来。
用一句话来表示,对于早期肺癌,我们单纯地用微创治疗就完全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去唱主角,没问题。但是对于中晚期肺癌来说,我们只是几个主角之一,我们不是全部,我们可以达到很好的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但是对于全身治疗,还得借助于其他的放化疗和靶向、基因治疗等等。
谢谢。
人民网提问:请问于炎冰主任。您刚才提到有的患者是因为牙疼来医院就诊,经过治疗以后还是疼痛难忍,进一步检查之后才发现是三叉神经痛。作为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去判别牙疼还是三叉神经痛呢?谢谢。
王燕森:有请于炎冰主任回答。
于炎冰: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
我们老百姓知道,牙疼不是病,但疼起来非常要命。一颗牙疼,疼痛难忍,直到得到了治疗才能够缓解。普通的牙疼多见于牙本身的病变,牙周炎或者龋齿等,疼痛的时间呈现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很难自行缓解,多数都要通过药物控制疼痛,或者到医院就诊,开髓减压等口腔科的处理。
三叉神经痛有三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比如第二支或者第三支是支配整个一排牙,表现一侧的一排牙都疼,这种疼痛也有人称为“天下第一痛”,非常痛苦,但是它来得快,去得快,表现为闪电样、刀割样的感觉,具有烧灼感,每次发作几秒到几十秒不等,可自行缓解,每于洗脸、刷牙、漱口的时候容易诱发,有扳机点,机械性刺激面部或者口腔会诱发,这是它的特点。
作为老百姓,应该充分了解这样一个知识,突然疼了,又突然不疼了,疼痛非常痛苦,但很短暂,能够自行缓解,应该考虑是神经痛,要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如果持续性疼痛,不缓解,吃了止疼药能够暂时控制症状,位置也比较局限、固定,这可以考虑到口腔科就诊,这是一个大众性的知识。
谢谢。
主持人:其实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中,我们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处室都做了大量工作,今天我们请来的这些部门也是其中的一些优秀代表。为了更好地发挥医院优势学科的作用,我们在为患者办实事的过程还做了很多举措。比如作为国家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学中心,我们在远程医疗方面也是把远程医疗协同网络和互联网医院结合起来,目前这个网络已经连通5400家医院,开展了一些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以及送药到家。在建立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的远程体系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和工作,这些都是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医院的实际来开展。同时,我们通过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把我们医院优势学科和医养结合、支持基层慢病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精准聚焦的课堂教学和基层活学活用的实践教学以及我们和智能工具相辅助的技术培训,让基层更好地享受到国家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感谢媒体朋友对今天“我为群众办实事”采访人员会的关注和报道。今天的采访人员会文字实录会上传到医院官网。
今天的采访人员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东莞康华医院|年会聚餐挂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东莞康华医院:内容确实不妥
- 手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建议及早服药
- 人民网:3亿老人正遭遇这新难处!很不友好,却还得天天用!
- 腹腔镜|道县:成功开展首例多脏器微创联合手术
- 血压|颈部巨大肿块,然而高血压和肥胖让她的手术之路充满变数
- 西南医科大学|推广微创手术,造福彝乡人民 —记西南医科大专家在普格帮扶工作新篇章
- 护士|95后护士跪地半小时帮患者手术
- 黑科技|风心病控制不好要手术?瓣膜修补、置换该咋选?治疗黑科技大盘点
- 麻醉|北京朝阳医院西院麻醉科为97岁老人的手术保驾护航
- 主任医师|11岁杭州女孩胃内发现大而硬毛发结石,内镜专家灵机一动,女孩成功躲过破胃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