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筋膜|避免走路折磨人 跟痛症也能微创解决

今年67岁的刘阿姨,发现自己一站起来或走路时,双脚的脚后跟就会出现针刺样的疼痛,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其间,刘阿姨试过用药、按摩、理疗等方法,都无法彻底改善症状,疼痛情况反反复复,影响日常生活。
最近,刘阿姨实在是忍无可忍,她前往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医生综合考虑,刘阿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足底跖筋膜炎及跟骨骨刺,建议其行关节镜微创手术,仅为2个5毫米手术切口,可以治疗足底跖筋膜和切除骨刺。术后不到一周,刘阿姨就康复出院了。
站立或行走时,呈针刺样疼痛
跖筋膜|避免走路折磨人 跟痛症也能微创解决】 该院骨科五区主治医师利洪艺介绍,跟痛症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踝部疼痛症候群,步行或站立时疼痛加重。跟痛症的人群发病率约4%至7%,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肥胖、糖尿病、高弓足、扁平足及跟腱张力高是跟痛症的危险因素。
目前,跟痛症的确切病因不完全明确,大多是由于跟垫弹性脂肪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变,或跟骨骨刺增生、足趾背伸时跖腱膜的“铰链”机制致跖筋膜压力增高,或支配小趾展肌的足底外侧神经的第一分支(Baxter神经)受卡压,是骨科的常见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跟痛症不都是因为长骨刺,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中82.35%都有跟骨骨刺,但只有7.3%的人患跟痛症,跟骨骨刺位于跖筋膜内的人群更好发跟痛症。
“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特征,呈针刺样疼痛。”利洪艺说,临床表现以单足或双足跟部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特征,足跟骨跖面内侧结节处有局限性压痛。典型症状是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行走十余步后缓解、长时间步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跟底、足心甚至整个跖筋膜均可有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人在行走时,骨刺与周围肌肉、腱膜等软组织产生摩擦,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促使足跟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了足部的神经末梢,从而出现疼痛及不适。此外,行走时骨刺对足底部皮肤及软组织的压迫和跟骨内血液瘀积、骨内压增高也是产生疼痛的原因之一。
疼痛轻者走路或久站后逐渐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疼痛甚至涉及小腿后侧,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者需手术
跟痛症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体征、X线及MRI表现,必要时行小趾外展肌的肌电图明确Baxter神经是否受卡压,再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疾病类型决定治疗方案。
“治疗主要针对疼痛,对症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可手术治疗。”利洪艺说,保守治疗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口服和外用药物治疗、热敷、按摩、理疗等。但首先强调患者教育,建议避免跑步及其他加重疼痛的活动,如果BMI(体重指数)超过28,建议控制体重。
此外,通过牵拉训练,跖腱膜和跟腱的牵拉练习,可以改善足底筋膜的压力;指导行腓肠肌、比目鱼肌、跟腱及跖腱膜的拉伸功能锻炼,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急性期可局部冰敷,辅以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在病情比较严重,或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与传统的跟痛症手术相比,关节镜下微创技术效果更好。”利洪艺介绍,传统的跟痛症手术如跟骨骨刺切除术、Baxter神经及跖筋膜松解术,通常从跟骨内侧长斜形切口,长约5厘米,典型的“小手术、大切口”。另外,传统手术恢复慢,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高,影响术后美观及预后。
随着关节镜微创技术及C臂机设备的发展,通过C臂机联合关节镜监视下跟骨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术比传统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创伤小、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精准定位等,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治疗方式。
对于如何减少足跟痛,利洪艺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日常注意防寒保暖,减少负重走动;此外,选择合适的鞋子,少穿质地较硬的皮鞋,而穿用舒适的布鞋,并且加用软鞋垫,使骨刺不与鞋底直接接触,以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