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国家需要我 , 我一定全力以赴!”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得主 。 他为国家隐姓埋名28年铸核盾卫和平 , 用两年八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 , 却婉拒“氢弹之父”称号 。
今天 ,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三周年的日子 , 我们再回顾一下电视剧《功勋》中让人动容的场面 , 致敬共和国功勋 。
文章图片
《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单元 , 导演沈严与编剧王小枪在写实中交织写意 , 让隐喻搭载着价值观输出 。 单元里不止一次提及氢弹理论研究对国家的非凡意义 , 创作者用不同的托物言志来表达 。
文章图片
街边小吃摊 , 老郝问于敏 , 转到氢弹理论研究 , 要放弃的太多 , 还得对家人三缄其口 , 为什么答应得斩钉截铁 。 于敏以馄饨作比 , “你一碗 , 我一碗 , 你有的我也要有 。 人与人之间 , 国与国之间都是一样的 。 要想不挨打 , 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 , 我们造的就是底气 。 ”核平衡才是平等 , 不平等只能挨打 , “国家存亡的事 , 必须干” 。
文章图片
时间流转 , 相似的问题再被抛出 , 桥牌桌边 , 团队里的老资格陆杰考起“新鲜血液”原瑾泓 。 我们日夜计算 , 为的是早日造出氢弹 , 可既然并不希望它炸响 , 为什么还要造?年轻的科学家因“地”制宜 , 我们手里有牌 , 其他国家的氢弹才可能永不炸响 。
文章图片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三周年,再来回顾一下《功勋》中让人泪目的场面】新中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的年代 , 于敏只凭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器、一支笔 , 就能写出几十篇研究成果报告 。 他不盲从世界权威期刊 , 因为他信奉 , “科学不相信权威 , 科学只相信真理” 。
为了写出于敏“理论派”的个性特征 , 同时彰显中国科学们在艰难岁月中的达观与幽默 , 《功勋》中按照于敏的“叉鱼”理论操作 , 四五位科学家只抓到一条三寸长的小鱼 。 这段插曲虽然搞笑 , 却也突出了科学家们对理论的执着 , 正是这份痴狂推动着他们奠定氢弹理论基础 , 一路披荆斩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于敏有多厉害 , 剧中有个细节 。
只凭微不可察的异响 , 于敏判断出当时国内唯一一台每秒运行万次的计算机出了错 , 长年打算盘的“国产专家”自信 , 只要理论扎实 , 真理总会浮现 。
文章图片
在物质窘迫的年代 , 小小鸡蛋被于敏从儿女嘴里“借”到了科研伙伴手里 , 所有人都视若珍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走进戈壁深处 , 精密仪器颠簸后受损 , 于敏与军人老马不打不相识 。 一个说 , “你一句话 , 我的兵就得驰援千里 , 饿了在路上吃 , 累了在车上睡 , 两个人轮班 , 没日没夜”;一个回 , “一个小的疏忽 , 氢弹就炸不响 , 你可知 , 为了等到这一天 , 成千上万个科学家 , 从年初演算到年末 , 草稿纸可以铺满整个戈壁滩” 。 四两拨千斤 , 话外音里是千千万万人攻坚克难为同一项事业奋斗的图景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于老生前曾说 , 他这一生有愧于妻子孙玉芹 。 《功勋》中 , 倪妮饰演的孙玉芹 , 在爱人为国担当的时候 , 默默地承受着分别之苦、扛起家庭的重担 。 她独自一人在深夜徒步去医院待产 。
文章图片
又在于敏单位为科学家家属们举办的元旦晚会上说:“这个国家 , 不仅靠男人们顶着 , 也靠咱们顶着 。 ”
文章图片
《无名英雄于敏》最后 , 新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 , 街头红旗漫卷 , 于敏提议吃顿烤鸭 , 被不明就里的妻子以家中各项开销负担过重推却了 。
文章图片
入夜 , 剧中的于敏第一次剃须 , 他整肃衣领 , 凝视书桌上的五星红旗 , 那篇曾在无数昼夜陪伴过他的《后出师表》再度翻涌上心头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誓言无声 , 但我们与于敏之妻一样 , 读懂了人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非凡之路 。
今天 , 再一次致敬“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
视频来自腾讯
作者:王佳婧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王彦
来源:文汇报
稿源:(人民资讯)
【】网址:/a/2022/0117/011G2334242022.html
标题:“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三周年,再来回顾一下《功勋》中让人泪目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