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来源:3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郑梦雨
曾因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被诊断“活不过4岁”的女孩包珍妮 , 现在快要21岁了 。
被“冰冻”在床的漫长时光里 , 她与疾病较量 , 用头脑学习 , 以拇指书写 。
去年此时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第一次走近包珍妮 。 她躺在不到两平方米的床上 , 身体退化到全身只有右手大拇指能活动 。 而今 , 用上“特效药”的她 , 已经可以在大脑控制下摇动手腕 , 逐渐感受到身体微小却令人欣喜的进步 。
文章图片
包宗锋(右)和包珍妮一起看她创作的诗歌(2021年4月13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韩传号摄
重新“掌控”人生的希望
“脊柱侧弯到已经没有正常的解剖结构了 。 ”包珍妮的主治医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神经科副主任林忠东说 , “争取一针成功 。 ”
媒体、医生、家人们的眼神隔着玻璃看向同一方向 。 “成功了!”人群中突然响起欢呼 。 2022年1月1日 , 新医保目录落地首日 , 温州女孩包珍妮接受了诺西那生钠第一针注射 。
文章图片
包珍妮正在注射第一针诺西那生纳 。 受访者供图
父亲包宗锋拨通妻子的电话 。 包珍妮没有立刻发出声音 。 她忍着哭 , 五官不受控制地轻微抽搐 。 过了几秒钟 , 她对着电话里的妈妈 , 小声说了句“我想你了” 。
热泪一直往下淌 , 床上铺了纸巾接着 。 又过了一会儿 , 她向采访人员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坐起来 , 抱抱爸爸妈妈 。 ”
至今 , 包珍妮已经接受了三针治疗 。 第一针后 , 左手的力气有所增强 , 可以进行短暂的竖立;第二针后 , 呼吸变得较为顺畅 , 嘴巴也能张大更多;第三针后 , 左手可以立住手臂并缓慢摆动手腕 , 右手也增加了一些力气 。
包宗锋兴奋地用视频记录珍妮的每一点变化 。 “动一动” , “摇快一点试试” , 纤细的手臂 , 在屏幕里笨拙地摇动 , 一次又一次 。
用药之前 , 她感觉“上天一直在剥夺我所拥有的东西 , 身体的机能也好 , 人生该有的轨迹也好” 。 而今 , 她觉得能够摆动的手腕就像一个信号 , 仿佛人生又能由自己来掌控 。
文章图片
记录包珍妮左手臂摇动的视频截图 。 受访者供图
历经艰辛活下来
“十几年来 , 我们为了这一刻 , 经历了千辛万苦 。 ”包宗锋说 。
2016年12月 ,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美国获批 。 这是全球首款针对SMA致病基因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 , 通过鞘内注射 , 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中 , 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 改变疾病进程 。
2018年9月 , 该注射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 2019年2月 , 该注射液在中国获批 , 而后正式在中国大陆上市 。 彼时 , 70万元一针的价格门槛曾把无数患者拒之门外 。
就治疗而言 , 第一年注射6支 , 此后每年注射3支 , 并维持终身 , 一旦停药 , 患者身体又会持续恶化 。
等待药物降价 , 于SMA患者家庭 , 每天都是一种煎熬 。 “孩子不断在退化 。 我们看着包珍妮从能走 , 到能坐着 , 再到只能躺着 , 毫无办法 。 ”包宗锋常常觉得遗憾、沮丧、自责 。 支撑他们不断把包珍妮送去抢救的 , 是一个远远的信念——把命保住 , 活下来 , 直到能用上药的那天 。
2021年12月3日 ,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医保 。 SMA患者群里 , 大家心照不宣的欣喜 , 化成泪水交汇 。
文章图片
包珍妮正在注射第一针诺西那生纳 。 受访者供图
一切获得都是礼物
“其实刚得知能用药的第一反应是很平静的 , 总觉得不太真实 。 ”包珍妮回忆说 。
【用上特效药,“海绵宝贝”重获“掌控”人生的希望】包珍妮一岁时确诊SMA , 因为身体像海绵一样无力 , 这种病的患者被称为“海绵宝贝” 。 两岁时 , 因为肺部严重感染 , 包珍妮第一次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 这次生病让她的下肢完全失去了运动能力 。
包珍妮非常喜欢上学 。 小学六年 , 她坐在轮椅上读书 , 成绩名列前茅 。 2013年4月 , 即将小学毕业的她连续两次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 上肢也丧失了运动能力 , 再也无法拿笔 。
形体上的静止 , 强化了思想上的自由 。 卧病期间 , 包珍妮自学人文课程和多门外语 , 通过手指和眼控仪操作电脑 , 创作了几十首歌词、100多首诗 , 出版了一本诗歌作品集 。
她跟我分享了最近创作的一首小诗《钥匙》 , “心灵像一个仓库 , 把整个世界装了进去 。 而我作为仓库的主人 , 找不到任何一把开门的钥匙 。 ”她坦言 , 最近的情绪不太好 。 “这是老问题了 , 来自各方压力 , 还有这具身体给我的影响 。 但我一直努力自我调整 , 听音乐、看书、和朋友们一起聊天 。 ”
用上药后病情有所缓解 , 她感到开心 , 但同时也有隐隐的悲伤 。 这种悲伤的本质 , 仍然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感 , “我承认这份悲伤 , 不故作乐观 。 但这份悲伤也会化作力量 。 ”
治疗可以激发肌肉的力量 , 但依旧没办法让她恢复成一个“正常的普通人” 。 她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 , “能摘掉呼吸机就很知足了” 。
把自己放到最低 , 所以一切获得的都变成了礼物 。 “我能感觉到很多人爱我 , 朋友、家人、陌生人的善意 。 ”包珍妮说 , “我不觉得这是我理所应当得到的 , 所以一直心怀感激 。 ”
文章图片
包珍妮躺在自己的小床上 , 用能活动的右手大拇指 , 在眼控仪的配合下操作电脑(2021年4月13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韩传号摄
纸蝴蝶也逆风飞翔
包珍妮说 , 希望未来能推动完善残障群体在教育上的缺失 。 在她看来 ,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无障碍设施仍不尽完善 , 愿意接受残障群体入学的正常学校不多 , 青少年残障群体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 涉及就业就更加困难 。
但她相信教育的力量 。 她认为 , 在脑力工作方面 , 如果能接受到好的教育 , 残障人士未必没有自力更生的机会 。
在头脑和心灵的世界 , 她与任何一个聪慧灵动的少女并无二致 。 几年来 , 她通过手机和电脑与更大的世界相连 。 她读了许多书 , 自学了日语、法语和英语 , 能够阅读原版书籍 。 她还和一些病友、网课同学成了好朋友 。
谈到自己经历的幸与不幸 , 她说 , “我没有觉得自己不幸 , 我只是更早、更多地经历了人生的不方便 。 因为我不方便 , 大家愿意行方便于我 , 这份善意就是我得到的幸 。 ”
包珍妮的网名叫“纸蝴蝶” 。 她看到过一个折纸蝴蝶的教程 , 觉得很漂亮 。
在网上 , 脊柱侧弯的人 , 被人们善意地称作“蝴蝶宝贝” 。
风可以吹走一片纸 , 但却吹不走一只会飞的蝴蝶 。
纸做的蝴蝶 , 摇动翅膀 , 逆风飞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稿源:(新华社客户端)
【】网址:/a/2022/0301/030112503532022.html
标题:用上特效药,“海绵宝贝”重获“掌控”人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