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相比旧版 , 新版《尼罗河》更注重视觉效果 , 景致、人物美轮美奂 , 在大银幕上观赏 , 的确是一种享受 。 对于没看过原著和老版翻拍的观众来说 , 它并没有那么“难以下咽” , 可惜有原著和旧版珠玉在前 。
《尼罗河上的惨案》可谓推理小说一代经典 。 故事中 , 富有又美丽的年轻女郎琳内特 , 与好友杰奎琳的未婚夫西蒙结了婚 。 去埃及度蜜月途中 , 他们与一群心怀不轨的人登上同一条游轮 , 惨案接二连三地发生 。 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对事件进行调查 , 最终将游客召集起来 , 揭示了三起谋杀案真相 。 这是因“爱情”和“金钱”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 , 有别具特色的情节设置:一个移动的封闭空间内 , 人人都有充分的杀人动机 , 而真正的凶手却有无可辩驳的“不在场证明” 。
文章图片
为此 , 由约翰·古勒米于1978年执导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 注重展现所有人物杀人的可能性 , 影片中每次对话 , 甚至一举一动都意味深长、意有所指 。 1978版《尼罗河》借助多角度、多侧面的拍摄 , 还原了侦探波洛每一个推理线索 , 抽丝剥茧般的破案过程、精确的时间线和缜密的破案逻辑 , 让它赢得了观众的好感 , 艺术魅力至今不衰 。
推理作品就应该这样讲究“每一个细节都要是破案线索” , 然而新《尼罗河》似乎有些抓错重点 。 故事前期铺垫了大量歌舞烘托和不重要的桥段设计 , 到了后半部分叙事节奏变得有些失控 。 凶案接连发生 , 最重要的破案环节 , 影片让重点集中在让嫌疑人都聚集在一处的仪式感上 , 侦探陈词总结只是仓促地把所有线索吐露出来 。 1978版《尼罗河》在这个部分特意使用“闪回” , 让波洛在解释凶手犯罪手法时 , 画面就重现当时场景 , 观众随着波洛的讲解恍然大悟 。 新版既没有情景重现 , 也没有另外呈现精彩的推理 , 全凭波洛一张嘴 , 不免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
文章图片
除了解谜 , 好的推理小说常以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打动读者 。 《尼罗河上的惨案》不可错过的精彩之处 , 就是作者阿加莎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观察和刻画 。 在游轮上 , 作家、寡妇、女仆、大夫、律师、护士 , 每个嫌疑人都和女主角琳内特有仇恨纠纷 , 都是假装随意、实则有意来到埃及接近她 , 造成一种从一开始女主角周围就危机重重的紧张感 。 新版在这一点上的改动比较失败 , 一上来就用台词介绍了每个人的身份和来历 , 而且他们都是琳内特主动邀请来的 , 相比原著悬疑效果大打折扣 。
文章图片
【阿加莎经典改编翻车,新版《尼罗河》为何“遇冷”?】从琳内特一人 , 可以延伸出一套庞大的社会关系网 , 这是阿加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巧妙观照和深入思考 。 阿加莎写这本书的年代 , 是距今大约一百年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 , 当时已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 现代文明蓬勃发展 , 许多新职业或行业大量涌现 。 但是由于行业发展不成熟不完善 , 从业者的素质良莠不齐 , 职业道德缺乏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 原著中的医生 , 因一起医疗事故被琳内特到处宣扬 , 导致执业面临风险 , 因此踏上游轮 , 想要说服她停止对自己的不利言论 。 信托律师本应该忠诚尽职 , 但是原著中职业道德缺失的律师想借机侵吞琳内特的财产 , 为此精心布局 , 甚至意欲置人于死地 。 新版没了这些角色和女主角的冲突和较量 , 丢失了原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 悬疑氛围被冲淡 , 思想性也降低了 。 虽然新版添加描述了同性恋现象、种族问题 , 但在阿加莎的时代这些不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 加入更像是导演为了迎合当下而作的考量 。
对当下的观众而言 , 即使在电影艺术中不再过分追求逻辑严密的整体感受 , 共情和情绪反馈仍是不可缺少的 。 翻拍一部经典 , 很像表演一个已经揭秘的魔术 , 更需要精准把握社会价值痛点 , 有表达 , 有思考 , 让观众有代入 , 有切肤之感 。
新华日报·交汇点采访人员吴雨阳
稿源:(新华报业网)
【】网址:/a/2022/0304/030412510942022.html
标题:阿加莎经典改编翻车,新版《尼罗河》为何“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