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 , 《爱乐之都》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 」
这是1号对于这部作品的整体评价 。
1号认为 , 它是2022年开年至今 , 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既是综艺迭代的里程碑 , 是偶像焕新的里程碑 , 是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 , 亦是上海文化出圈的里程碑 。
它有极其丰富的评价经纬 , 从文本内容 , 从产业生态 , 从大众美学 , 从城市文化 ,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 具有全方位、大综合实力的作品 。
破综艺之困
摆在综艺人面前需要正视、需要直面的现实是——
综艺创新正在衰减 , 综艺市场正在衰退 , 综艺气质正在衰老 。
所以 , 这是决定综艺产业生死攸关的一年 , 综艺人如果不能突围、不能突破 , 将会温水煮青蛙地越来越陷入困兽之斗 。
必须要放手一搏 , 必须要转守为攻 。
《爱乐之都》的主创们 , 显然就是直面现实的「真的勇士」 , 这部作品拿出了120%的诚意 , 破综艺的「水感」 , 立综艺的「质感」 , 让综艺实现艺术化转型 。
文章图片
音乐剧 , 成为《爱乐之都》质感的底色 。
这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百年文化沉淀 , 在中国范围内有了20年文化沉淀的艺术品类 , 这种厚实的文化筋骨撑起了《爱乐之都》质感的脊梁 。
以综艺为肉 , 以音乐剧为骨 , 二者相映成趣:
一方面 , 综艺以其更多的手法 , 衬托出了音乐剧的高级感之美 。 电影感的开场、散文诗的旁白 , 影视、文学与音乐 , 三者形成通感;
综艺以其更大的手笔 , 为音乐剧打造比线下舞台更加华丽的舞台、更加精致的设计 。 成名后致力于推广音乐剧的阿云嘎表示:
「导演组非常用心 , 因为这样质量的戏 , 我是行业里的人 , 我特别知道有这样的呈现的戏 , 几乎是不多的 , 因为这投入太大了 。 」
文章图片
【《爱乐之都》,破局之作】另一方面 , 音乐剧也启发着综艺走向更高阶的审美 , 启发综艺尝试更多的表现手法 。
比如作品《摇滚红与黑》中 , 两位演员 , 一位表演的是本体于连 , 一位表演的是内心于连 。 内心于连是本体于连的臆想幻化 。
文章图片
如何表现内心于连突然分裂出来呢?这里运用了一个冰屏明暗与演员走位的配合 , 舞台调度与后期剪辑的配合 。 舞台上做了一个牢笼状的冰屏 , 灯暗时候演员走到固定位置 , 冰屏上显示的是事先拍摄的特效画面 , 演员站位与冰屏演员画面重叠 , 灯亮后演员走出 。
这种做法电视节目用得不多 , 但在剧场却是惯用技巧 。
在相互赋能中 , 音乐剧有了更大的舞台 , 综艺有了更高级的形态 。
破偶像迷思
年轻人要不要偶像?
要 , 当然要 。 这是未经世事的他们 , 懵懂之年找寻人生方向的启明 。
在科技圈儿里 , 要有他们的偶像 , 比如《未来中国》式的启智、爱智的科学青年团;
在文艺圈儿里 , 偶像亦不可缺位 , 否则 , 此前畸形审美的「偶像」还会卷土重来 。
这也是东方卫视选择在我们再思考偶像这一命题的2022年 , 通过《爱乐之都》让中国音乐剧演员们在中国大众面前集体亮相的原因 。
在这个群像中 , 有音乐剧活化石郑棋元 , 音乐剧当红小生叶麒圣 , 音乐剧劳模夏振凯 , 音乐剧小白李紫婷 , 音乐剧编外人员刘思维……有前浪后浪同台 , 有师生同台 。
文章图片
这个群像 , 集体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文艺圈儿偶像的气质——
是精英的 。
只要看过一期节目的朋友 , 都会知道音乐剧演员 , 不但是实力派 , 还是全能实力派 。 音乐剧专业门槛非常之高 , 要求声、台、行、表、唱、跳俱佳 , 它不是大众式的文化 , 而是精英式的艺术 , 能够留在这个行业 , 能够站上这个舞台 , 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
是炽热的 。
艺术与人 , 是相通的 。 什么样的艺术 , 修什么样的人 。 音乐剧的魅力与特质 , 就是表达饱满的情感、澎湃的心绪 , 将人物的内在转化为独白的旋律 。
因此 , 这也让音乐剧聚了一批心有烈火的人 。
文章图片
因为热爱 , 所以将自己千锤百炼 。 郭耀嵘每天演几场戏 , 每年演几千场戏 , 才有了如今的唱功;
因为热爱 , 所以才有集体使命感 。 郑棋元说 , 「大家一起 , 其乐融融地把音乐剧这个事业搞好 ,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叶麒圣说 , 「使命感 , 让我们在这条路上 , 把这件事越做越好」 。
因为热爱 , 所以才珍惜同道中人 。 在阿云嘎出手保夏振凯时 , 全场欢呼 , 曹牧之说 , 「这个就由内而外 , 台上台下都很热血啊 , 太燃了!」
谁能想到 , 偏偏是我们以为最优雅的一门艺术 , 拥有了最热血的一群人 。
文章图片
是踏实的 。
他们勤奋 。 「一年演出次数最多、病倒的那个人就是他 , 送进医院的就是他」 , 阿云嘎这么给观众们介绍叶麒圣;
他们靠谱 。 面对质疑 , 跟夏振凯合作过的多名制片人现场站起身来力挺 , 他从未尬过戏 , 并且为了这个舞台 , 推掉了与他们的合作邀约 。 所以阿云嘎才说 , 「这位在音乐剧行业里踏踏实实干了这么多年的人 , 我一定要保他」 。
文章图片
大秀 , 一定要秀出意义 。
媒体是有选择权的 , 你要让怎样的人被大众所看见 , 怎样的人成为年轻人的楷模 , 选择 , 即是你的价值观 。
东方卫视选择音乐剧 , 选的不只是这门艺术 , 选的也是这门艺术中的人 。
破音乐剧圈层
今年会是国民意义上的音乐剧元年吗?
1号认为 , 很有希望 。
其实 , 从节目小片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叶麒圣所到之处已经被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 已经形成了「明星效应」 。 这是一个信号 , 表示着音乐剧正在上升期 , 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爆发期 。
文章图片
但是 , 它就只差一股东风 , 如今的音乐剧 , 有了小众热度 , 缺了大众热度 。
所以 , 东方卫视便在这爆发前夕 , 主动化为了吹起它大众热度的这阵东风 。
《爱乐之都》定位为「全产业链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 , 仔细分析 , 你会发现 , 核心节目模式逻辑 , 都是服务大众认知:
先看首期节目的叙事线——
先通过小电影 , 情感层面让观众理解音乐剧的人物;再通过科普音乐剧 , 知识层面让观众了解音乐剧的属性;最后通过表演剧目 , 感观层面理解音乐剧的魅力 。
再看整季节目的模式线——
因为大众层面对音乐剧的了解并不深入 , 因此节目利用赛制 , 循序渐进地带领观众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 , 从初亮相、1V1对抗 , 到与他人合作 , 进行作品孵化 。 前期更侧重于经典作品科普 , 中后期则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 , 以国民现实生活、时代精神为创作源泉 , 进行中国原创音乐剧创编 , 以达到「不忘本来 , 吸收外来 , 面向未来」的节目落点 。
最后看音乐剧作品的选择——
在首期中 , 一共上演了五部音乐剧选段 。 这是笔者觉得本期节目最用心之处 , 节目组极尽巧思 , 希望在一期节目中展现音乐剧最多元化的魅力 , 让观众爱上音乐剧:
《歌剧魅影》代表的是经典的 , 它是「世界范围内音乐剧的伟大作品」 , 让观众们知道音乐剧的高峰;
《马戏之王》代表的是现代的 , 演员的靓丽 , 旋律的时尚 , 杂技的元素 , 让观众们知道最标准的现代音乐剧模式;
《阿波罗尼亚》代表的是流行的 , 这是2021年最火的音乐剧之一 , 它创新了「环境式音乐剧」的新模式 , 让观众们知道音乐剧除了经典 , 亦在发展 , 亦在创新 。
文章图片
同时 , 五部作品的风格又各有特色 , 《摇滚红与黑》是哥特风的 , 《马戏之王》是浪漫风的 , 《阿波罗尼亚》是黑色喜剧的 , 《在远方》是都市奋斗的 。
这就表现了音乐剧魅力之所在 , 它可以表达的内容、故事、思想、风格 , 是非常多元、多变、多面的 , 这也意味着 , 音乐剧可能比传统音乐节目 , 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与更大的延展性 。
而这 , 就为中国音乐剧原创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与艺术想象 。 比如本期节目被小柯高度评价的中国音乐剧原创作品《在远方》 , 「这是本场最舒服的一个表演 , 舒服来自于她说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 看起来很亲切 , 因为是用中文加中国人的音乐语言写的」 , 小柯本人也是中国原创音乐剧人 , 说来更有共鸣 。
文章图片
在音乐剧市场起势之后 , 必然会有更多的音乐人承担起用音乐剧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声音、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多经典剧目 , 依托的是东方卫视所属SMG的全媒体产业链优势 , 才能对接海内外最优势的音乐剧资源 , 引进了代表当前世界音乐剧最高水准的优质作品 。
从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的经典音乐剧 , 到正当红的德语、法语音乐剧 , 年轻人颇为青睐的韩国音乐剧 , 再到契合时代精神的高水平中文原创音乐剧 , 《爱乐之都》的舞台堪称「音乐剧佳作大观」 , 观众将通过类型多元的剧目、原汁原味的演绎 , 快速了解音乐剧这门综合性艺术的发展脉络与璀璨成果 。
可以说 , 没有这个前提 , 就没有《爱乐之都》 。
破地域之隔
为了这样一部作品 , 上海已经准备了整整12年——
从2010年 , 上海世博会举办 , 世界各地与中国原创剧目在上海集中公演 , 使得上海全年文艺演出首次超过2万场 , 音乐剧崭露头角;
到2011年 , 上海文化广场率先提出打造「以音乐剧演出为主的专业剧场」 , 此后8年引进各国经典剧目、培育原创作品、孵化年轻演员;
到2017年 , 上海首次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 音乐剧产业发展随之进入加速期;
到2018年 , 上海演出行业协会提出「上海演艺新空间」建设 , 「演艺大世界」首创「星空间」的业态新模式;
到2019年 , 持续多年羁绊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升级为「音乐剧节」 , 越来越多音乐剧人才聚集到上海;
再到2022年 , 所有的蓄势 , 所有的前史 , 都交汇到一部上海市面对全中国的「全产业链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
《爱乐之都》 。
文章图片
如果说 , 从2010年到2021年 , 是音乐剧「从0到1」的过程 , 它在上海播种、生根、发芽;那么 , 2022年开始 , 则是音乐剧「从1到N」的历程 , 这个「1」是上海这个大本营 , 这个「N」则是《爱乐之都》辐射全国各地 。
因此 , 东方卫视对《爱乐之都》做了通盘规划 。 如今 , 上海音乐剧体量占到全国总盘的三分之一 , 有了最大规模的观众、最强势能的产业集群 , 最大规模的专业人才 , 东方卫视所操盘的 , 不仅仅是一档节目 , 而是一个从人才培养、到制作内容、到IP开发多个领域全方位布局的文化项目 , 真正放眼未来 ,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搭建全产业链平台业务 。
一个最典型的「从1到N」的举措 , 就是让《爱乐之都》进行30场的全国巡演 , 走出上海 , 走出屏上 , 落地到全国各地线下剧场 , 让这样一种在上海已经形成气候的高雅生活方式 , 成为国民文化生活的新选择 。
而这 , 才是大秀之大的意义 。
以前 , 所谓的大秀拉动的是偶像经济;但以2021-2022为分野 , 自《爱乐之都》始 , 拉动的是更高文化附加值的音乐剧产业 , 这就是社会文化资源的再选择、再配置 , 文化资源终于从「向下流动」转为了「向上流动」 。
文章图片
1号结语
面对综艺的低迷 , 面对偶像的失格 , 面对线下演艺的困局 , 我们太需要一个力作 , 重振信心 , 重建秩序 。
这也是为什么1号力荐《爱乐之都》的原因 。
这拿出的不仅是一个台的实力 , 更是拿出了一座城的资源 , 去推动音乐剧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进一步茁壮 , 让音乐剧这个「舶来品」染上「中国红」 , 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全新艺术话语 。
在交流中 , 对话中 , 在碰撞中 , 升腾出一份有世界格局的文化自信 。
稿源:(传媒1号)
【】网址:/a/2022/0314/03141253Z22022.html
标题:《爱乐之都》,破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