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大银幕”“短视频”“云叫好”“线上见”
“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
曾澜(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年来 , 传统戏曲正不断尝试突破固有的呈现方式 , 不再孤芳自赏 , 而是为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探寻 , 从单向度的舞台迈入多面向的屏幕 , 在舞台空间、全媒体架构的网络空间以及各类平台和接收终端中相通互联 , 用独具中国文化的艺术表达 , 传播着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 , 形成演艺空间戏曲“出圈”的文化审美效应 。
以烛照当下的方式传递美好的精神品性
豆瓣评分高达8.1分的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年轻观众为接受主体实现“破圈” 。 这部影片以正向情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字的丰富内涵 。 许仙以粤剧唱腔申诉的“人若无情不如妖 , 只要有情妖亦人” , 不仅直击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 且能促使他们在共情中反思自身生活圈;而人物形象被赋予的人性光辉 , 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则能进一步坚定、强化观众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
文章图片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剧照 。 资料图片
新编历史剧《一蓑烟雨》以苏轼“少年之身”“现实之身”和“身后之身”三者的同台 , 用京剧艺术呈现了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之后从生活困顿及内心困境中豁然觉醒这一审视、探索自我的生命历程 。 “一蓑烟雨任平生”向观众传达的是苏轼不畏坎坷的高洁品格以及坚定从容、豁达豪放的超然情怀;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悟不仅是苏轼破茧成蝶之后为自我找到的精神家园 , 更是观剧者走进苏轼内心 , 在作为他者的苏轼与观众自我的相互观照中引发的心灵共鸣 , 是在或繁华或萧瑟的生活之外获得的文化家园感 。
很显然 , 戏曲以情动人“出圈”往往意味着 , 在古今交汇的情感落点上 , 为戏曲注入更多的当代人文情怀、正向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力量 , 以烛照人性美的方式传递纯粹美好的精神品性 , 培育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 , 使他们能够与戏曲人物共鸣共情 , 在解读戏曲人物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理解中反观自我 , 探索内心;同时从正向、“动人”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智慧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 与戏曲内蕴的文化精神达成一定共识 , 从而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格 。
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和多样性的审美风格
20世纪初随着戏曲电影的拍摄 , 戏曲就已经开始了跨界的尝试 。 戏曲“跨界”意味着从不同程度打破戏曲自身艺术门类的边界 , 把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从戏曲框架中剥离出来 ,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因子进行混搭、叠加乃至深度融合 , 使戏曲艺术形态的外延得以拓展 , 实现戏曲艺术的“另类”创新 。 如今 , 融媒体的发展使得戏曲跨界极大跨越了以戏曲作为主体的表达边界 , 形成更加差异化、多样化的“戏曲+”跨界模式 , 成为戏曲艺术圈粉、戏曲文化“出圈”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
文章图片
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中的豫剧《白蛇传》剧照 。 资料图片
被称为“跨界先锋艺术家”的京剧裘派第四代传人裘继戎 , 在2020年B站跨年晚会上以跨界表演《惊·鸿》惊艳全网 。 《惊·鸿》一改以往戏曲晚会呆板的唱段串联模式 , 而用一段段惊梦之舞作为戏曲转场的形式把六种地方戏曲拼接起来 , 使舞蹈和戏曲在审美意蕴上构成一个相互辉映的连贯整体 , 以互文的方式诠释了传统戏曲、现代舞蹈及两者跨界融合的审美特性 。
跨次元网剧《戏隐江湖》以国漫为主体架构 , 融合京剧文化与动画形式 , 把唱念做打与摇滚、说唱等流行艺术元素糅合起来 , 讲述了以京剧生旦净丑为原型设定的甲、乙、丙、丁跨次元的奇幻冒险之旅 。 剧中标新立异的人物设计、唱念做打的拆解重构、不同次元人物和文化之间的穿梭碰撞 , 以及“炎黄郡”与“人间道”互为镜像式的文化隐喻 , 使该剧一开播就占据爱奇艺热度飙升榜第二 , 成为动漫国风化的创意亮点 。
与跨界创作“出圈”不同的是那些直接以跨界传播“出圈”的综艺节目和短视频 。 去年 , 因其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爆火的河南卫视在“七夕奇妙游”中 , 用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白蛇传》的经典唱词 , 融合水袖舞等戏曲绝活 , 短短几分钟就让年轻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惊艳魅力 。 此外 , 许多戏曲艺人或剧团亦利用各类短视频平台进行戏曲“云课堂”“线上见”等直播 , 并以弹幕进行“云叫好”的互动形式 , 为大众普及戏剧文化知识 ,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
戏曲跨界超越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和观演模式 , 表现为更加自由的个性化创作、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和更具多样性的审美风格 , 贴合了当下趋向于多元化、视觉化、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大众审美需求 , 因而能极大地开发潜在的戏曲受众 , 是把戏曲从边缘重新拉回大众审美视域中心而做出的创新性探索 。
用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完成传播与传承
传统戏曲的这些创新性探索除了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令人惊艳外 , 戏曲编创人员自身的艺术修养、专业素养 , 以及将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能力 , 亦是戏曲跨界出圈获得“1+1>2”审美愉悦的必要条件 。 《白蛇传·情》女主角扮演者曾小敏的表演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 , 行云流水的水袖舞展现了几十年的功夫积累 , 靠实力成功圈粉 。 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利用短视频如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等方式传播京剧文化 , 以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戏曲明星 。 如京剧大师尚长荣那样“做一个有血性的戏曲人 , 守护好戏曲的灵魂便是我的责任”的老一辈艺术家 , 更是以其德艺双馨的审美风范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成为大众演艺空间价值观引领的“正向标” 。
文章图片
跨次元网剧《戏隐江湖》剧照 。 资料图片
当然 , 无论“出圈”的是戏曲内容还是形式抑或是戏曲艺人 , 其宗旨均是以戏曲承载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来昭示人性的希望 , 打动心灵 , 培养大众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情趣 , 并使其延展到其他流行文化的审美欣赏之中 , 由此引导大众自觉远离、抵制“文艺垃圾”“娱乐噪音”之类的庸俗趣味 , 在精粗美恶、崇高与低俗的辨别中提升审美感悟力 , 提高审美格调 , 回归到人自身的完善之中 。 同时 , 经典戏曲、主旋律戏曲亦能够借助于“出圈”效应扩大传播 , 弘扬核心价值观 , 强化正能量的辐射能力 , 从而不断加深民族文化认知的维度和深度 , 巩固正向记忆 ,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当今时代戏曲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传播就是一种传承 。 因此 , 戏曲“出圈”依旧肩负着戏曲传承的使命 。 这就意味着 , 戏曲创新的前提是“守正” , 不能为“出圈”而“出圈” , “出圈”的目的是引流 , 即让观众真正爱上戏曲 , 回归到剧场 , 回归到戏曲的美学精神世界 。
【“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6日16版)
稿源:(光明网)
【】网址:/a/2022/0316/031612543M2022.html
标题:“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