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文章图片
“《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 , 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追起来!”由王之理编剧 , 于震自导自演 , 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 。 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 , 令人深有感触 。
为什么自导自演《鼓楼外》?从《人世间》里叫人恨到牙痒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 , 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外》散发出怎样的文化韵味?来听听于震自己怎么说 。
谈新剧:我就在鼓楼一带长大
问:您是演员 ,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缘由 , 让您这次以导演身份执导拍摄了《鼓楼外》?
答:是这样 , 我之前演过一个戏叫《我的二哥二嫂》 , 然后认识了编剧王之理老师 。 王之理创作了《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等很多优秀的京味剧 。 我就跟他约稿 , 在聊天过程中 , 我说自己是北京演员 , 从小在鼓楼一带长大的 。 王之理老师就决定写《鼓楼外》这个故事 。
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在剧本创作期间 , 我也第一次当导演 , 导了一部剧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等《鼓楼外》这个剧本写完后 , 我有了一些导演经验 , 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 , 想邀请其他导演导这部戏 , 但因为档期问题 , 未能成行 。 后来跟制片人刘国华、编剧王之理聊 , 他们也挺认可我的 , 让我自己导导试试 。
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文章图片
问:《鼓楼外》和跟您之前拍的作品相比 , 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答:《鼓楼外》这个剧 , 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 , 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
我对鼓楼那片的生活太熟悉了 。 我生长在大杂院里 , 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 , 就像一家人 。 胡同里有点什么事 , 大家都是口口相传 , 人情味特别浓 。 《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咱们祖国、咱们北京的发展变化 , 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 王之理老师剧本写得非常好 , 写的是无论你干事业、做生意做到什么程度 , 无论你做得好或不好 , 都不能忘了本 , 不能忘了初心 。
谈角色:坚守底线是他的根
问:除了当导演 , 您在《鼓楼外》中也主演了大师兄于钟声 。 在您看来 , 于钟声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 , 他生活在鼓楼外 , 从小就喜欢古家具 。 他这个人比较闷 , 比较认死理 , 做事一根筋 。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 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 , 做了很多行业 , 比如路边摊煎饼 , 然后卖鸡蛋、养鸵鸟 , 做成了产业链 , 然后和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 , 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 但是当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 , 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 , 爱情没了 , 兄弟情没了 , 包括亲情也没了 , 他突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 , 并不是看你事业做得有多大 , 地位有多高 。 这样的人物故事 , 挺打动我的 。
问:相比于您在《人世间》中饰演的骆士宾 , 于钟声这个人物最吸引人的魅力是什么?
答:丁是丁 , 卯是卯 , 一丝不苟 , 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 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 , 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 。 这是于钟声这个人物的根 , 是他坚守的 。 这种精神在当下 , 挺难得的 。
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文章图片
问:《鼓楼外》涉及到很多传统木工手艺 , 为此您拍这个戏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准备?
答:玩家具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 。 我从中戏毕业后 , 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 , 后来有幸认识了大编剧邹静之老师 , 邹静之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 其中就有老家具 , 然后又通过他 , 我认识了王刚老师 。 所以 , 我特别早的时候就跟着他们一块玩老家具 , 北京话叫“玩” , 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 , 让我对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 。 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 , 或是木工房跟着邹静之老师一起度过的 。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业余爱好 , 所以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
问:这次您既当导演 , 又当主演 , 您觉得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答:演员是感性的 , 演员活在角色里 。 导演是理性的 , 导演是活在剧里 。 跳进跳出 , 这部剧真的是挺考验我的 。 拍完这部戏后 , 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 , 因为我觉得哪方面都有欠缺 , 而且我还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 , 要不我踏踏实实导一部剧 , 要不我就踏踏实实去演一个剧 , 这是两个行当 。
谈文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问:《鼓楼外》里有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 , 引人深思 , 比如师父易大船说的“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 您怎么看剧里蕴含的这种人生韵味?
答: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 这句话真得太好了 , 意思是你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 , 太追逐眼前的利益 , 便会失去更大的东西 , 失了大道 , 甚至把自己也给陷进去 。 比如于钟声是个木匠 , 他的不忘初心 , 就是把手上每一件木工活做好 , 踏踏实实静下心做好本职工作 。 还有一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 , 这句话说了很多年 , 但是真正能做到 , 太难了 。 剧里我和海一天饰演的二师弟尹东义就因为仇恨 , 一直在斗 , 互相较劲 , 最后斗得两败俱伤 , 落得一场空 。 这对我们还是有所启示的 。
问:《鼓楼外》通过木匠手艺和家具 , 弘扬工匠精神 , 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 您怎么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有很多 , 里面蕴含着精妙的技艺和令人崇敬的工匠精神 。 比如家具、瓷器、紫砂 , 这些东西都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手艺 , 做工讲究 。 择一事 , 终一生 。 通过《鼓楼外》能看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 然后可能会给观众启发:我做的这个职业 , 我是不是也这么认认真真地研究 , 用心做好了?
问: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一年 , 钟鼓楼又是这部剧的重要场景 。 《鼓楼外》此时的播出 , 是否也是一种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助力?
答:一提钟鼓楼 , 北京人都知道 , 但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 中轴线涵盖哪些地方?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 那么《鼓楼外》这部剧就很好地反映了什么是中轴线 , 什么是钟鼓楼 , 北京中轴线有多美?希望这个剧对北京中轴线会起到一个宣传作用 , 全国观众通过《鼓楼外》能知道 , 北京的中轴线原来是这样的 。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孙佳音)


    稿源:(人民资讯)

    【】网址:/a/2022/0322/032212561S2022.html

    标题: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上一篇:宋丹丹徐帆深夜餐厅聚会 两人拉手热聊私交甚好

    下一篇:天天耍大牌丨三期擂主近在眼前,能否一鼓作气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