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文|李厚辰
或许你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这部热议作品的讨论了 , 今年A24出品的奇幻电影《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 , 当然更符合它气质的中文译名并没有这么“文诌诌” , 是《妈的多重宇宙》 。
这部电影的评价高度两极化 , 在豆瓣 , 它已经跌破8分 。 喜欢的人 , 会给这部电影“年度电影”的赞誉程度甚至更高;不喜欢的人 , 认为其从形式到内核都极其陈旧老套 。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 , 请谨慎阅读
但有一点双方似乎可以达成共识 , 即不管是对这部电影赞誉有加的人 , 还是对其厌恶的人 , 都对其中的一幕戏有深刻印象 , 甚至很多人觉得遗憾 , 认为电影后半段流于庸俗和无趣:
这个共识就是“如果停在石头那儿就好了” 。
被广受赞誉的石头一幕戏 , 出现在电影1小时39分 , 距离电影结束还有整整40分钟 。 很明显电影主创完全没有想“停在石头那儿” , 相反 , 按照剧作原理和节奏 , 在电影70%处的出现的重大事件 , 不会是电影的“结束” , 反而是剧情的“最大危机” 。 可见石头不仅不能结束 , 而是最需要突破的核心困境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当然 , 石头背后的意谓并不隐晦 , 即“虚无主义” 。 不过这个词汇被提及得太多 , 已经失去了任何惊异感 , “克服虚无主义”好像有点太老调重谈了 。
不如今天借着“石头”和这部电影 , 来展示虚无主义的一个特殊面相 , 就是“宇宙论的虚无主义”或称“毁灭主义” , 这一种特殊的形态吧 。
01.
不同的虚无主义
我想先回溯一下在石头那一幕戏剧中人物的台词:
伊芙琳:乔伊 , 我们在哪儿?乔伊:一个不适合生命形成的宇宙 , 其实大多数宇宙都是这样 。 伊芙琳:真漂亮 。 乔伊:是啊 , 你只需要坐在这里 , 一起都是那么…遥远 。 伊芙琳:乔伊 , 我很抱歉搞砸了一切 。 乔伊:嘘…在这里你不用担心那个 , 只需要好好做一块石头 。 伊芙琳:我只是觉得很蠢…
然后是其中重要的一句 。
乔伊:上帝啊!拜托 , 我们都很蠢!渺小而愚蠢 , 人类也就是这样了 。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 , 我们把地球看作宇宙的中心 , 杀戮 , 折磨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 。 直到我们发现 , 地球其实围着太阳转 , 而这个太阳也只是上万亿个太阳中的一个而已 。 再看现在的我们 , 竭尽全力处理一个宇宙中存在的事情 , 而天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宇宙 。 每一个新发现对我们都是只是一个提醒 , 我们到底有多么的渺小和愚蠢 。 而谁又知道 , 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狗屎不如(smallpieceofshit)的这发现 , 又会被什么新的发现所颠覆呢?
然后是两个人关于脏话的一个玩笑 。
希望停在“石头”这里的 , 大致是希望停在乔伊这句话所张开的空间里 。 对于我们 , 这是一个很熟悉和容易接受的结论 , 这样的结论与庄子在《齐物论》中的整体态度款曲相通:
“古之人 , 其知有所至矣 。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 至矣 , 尽矣 , 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 , 而未始有封也 。 其次以为有封焉 , 而未始有是非也 。 是非之彰也 , 道之所以亏也 。 道之所以亏 , 爱之所以成 。 ”
这句话是说:古时候的人 , 他们的智识有个究极 。 究极在哪?有人认为宇宙初始并不存在万物 , 这便是知识的究极 , 到达尽头了 , 不能再增加了 。 次一等的人 , 认为宇宙初始是存在万物的 , 只是万物之间并不严分界域 。 再次一等的人 , 认为宇宙初始不仅存在万物 , 并且事物之间有分界 , 只是不计较是非 。 是非的造作 , 道就有了亏损 。 道的亏损 , 是由于偏私所形成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我们对庄子哲学的亲近和熟悉 , 让我们接受起“宇宙论虚无主义”毫不费力 , 上面乔伊和庄子的话 , 可以被分为下面的一些命题:
1、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分并无必要 , 万物有灵 , 我们和一块石头之间没有高低之别 , 都拥有意识;
2、因为情感、人际带来的困扰和区分并不重要 , 在更高的尺度上 , 他们都无足轻重;
3、世俗知识带来好坏、善恶、成功与否的判断并不重要 , 在更高的尺度上 , 他们都无足轻重;
4、人的生活情感 , 被更高的道(宇宙)所支配着 , 和这个更高的道相比 , 人的语言和知识是渺小的;
5、因而人的语言和知识构成的一些追求 , 婚姻的必要和持续、家庭的美满和和解、成就的取得与影响力、对他人的责任和劝说 , 与道或宇宙相较 , 也是一些狭隘的执念;
6、与这个更高的道或宇宙的关联的 , 比起知识 , 不如说是美感(你也可以想到《心灵奇旅》那样一片落叶带来和解结局和那些“审美”物件)
这种大智慧与豁达是“宇宙论虚无主义”或“毁灭主义”的典型特征 。 很明显这与其他类型的虚无主义是不同的 , 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也是一种虚无主义 , 是被称为“生机论的虚无主义” , 即将一切道德和社会共识 , 都化约为最简单的生机发展 , 用生存与竞争作为一切的解释 , 对他们而言 , 人的语言与知识依然不重要 。
你经常听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说 , 一旦我们的社会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 , 例如我们摆脱能源稀缺与资源稀缺 , 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会立即更新 , 所谓“发展的问题靠发展解决” 。
这与喜欢“石头”这个结局的人的气质非常不同 , “生机论虚无主义者”们昂扬向上 , 斗气十足 , 充满着一股乐观的精神 , 他们并不多愁善感 , 相反却杀伐果断 , 没有负担 。 可以说 , 很多人被逼上“宇宙论虚无主义” , 还就是这些“生机论虚无主义”者下的手 。
02.
停在石头那里 , 失去了什么
如上所述 , “宇宙论虚无主义”与“生机论虚无主义”如此不同 , 一个悲观无依 , 一个乐观昂扬 , 怎么还都能被称为“虚无主义”?它们的共性在何处呢?也就是说 , “虚无”到底指什么?它肯定不是指“气虚”和“丧” 。
我在上面已经尝试造了这个句子 , 即:认为语言与知识并不重要 , 把道德和社会共识过程解释为虚假、低劣、非本质的 , 因而漠视与放弃 。 这就是为何要“停在石头那儿”而放弃后四十分钟和解的原因 。
这是一种在今天非常普遍的态度 , 也是很多人喜爱《瑞克和莫蒂》胜过这部电影的原因 , 前者在虚无上要坚决得多 。 那虚无有什么问题 , 到底失去了什么呢?为理解这个问题 , 我们可以尝试把我们的生活世界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第一个层次是我们的具体的生活 , 房贷房租、工作收入、父母老板 , 这些是你持有什么价值观 , 虚无不虚无 , 都很难改变的东西 , 也是生活最大的实质 。 饥饿就是饥饿 , 疼痛就是疼痛 , 就算相信一种价值观 , 饥饿和疼痛的身体痛苦是一种修习 , 痛苦还是痛苦的 。
相信“生机论的虚无主义” , 如果自己处于被压迫或欺侮的地位 , 虽然可以解释为“弱肉强食” , 但难受还是难受的;接受“宇宙论的虚无主义” , 笃信人类与石头没什么两样 , 万物有灵 , 不妨碍你得住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里面 , 一般来说不会与墙壁共情 , 我们会与绝美盛景中的卵石共情 , 但承重墙显然不在此列 。
所以说到身体感受快乐疼痛 , 社会的实际功能劳动金钱 , 无法逃避的人际关系 , 如家庭 , 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 在这个层面上 , 信念帮不上什么忙 。 第一层次的问题要么需要被面对 , 要么就只能消极放弃 。
而虚无主义运作的层面 , 是第三个层面 , 就是相对终极的信念支点 , 例如上述的虚无主义 。 还包括康德想要解决的 , 休谟那种怀疑论的虚无主义 , 相信的是一种“认识论”;科学实在论的那种虚无主义 , 相信我们一切想法不过是脑电波和化学递质 , 一切都是力学支配的 。
或者不是虚无主义的也行 , 相信善恶有报 , 有个神在让恶人遭殃 , 好人得福报;或者相信有种咒语 , 只要念诵就可以消自己的业 , 诸如此类 。
当然就还有中间那层 , 第二个层次 , 是由语言和共识构成 。 例如你老板想让你相信的 , 你们公司有个使命 , 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巨大价值;古希腊人彼此间相信的 , 荣誉的重要性 , 谁是最荣耀的人 , 咱们就都得听他的;孔子想达成的 , 人际责任是双向的 , 以礼相待 , 其他人就会回报以礼;或者我们在爱情中需要相信的 , 人和人有一种承诺 , 会让他们对一种共同生活持续投入 , 互相体谅 。
或者还可以是更宏观的一些 , 我们之前谈过的 , 相信市场 , 相信每个人按理性在市场机制中自由行动 , 是不可能被替代和影响的社会进程 。
这是一种中间尺度 , 一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 对他人的要求和期待 , 当然也反过来包括他人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 。 在这一层上 , 我们形成了公序良俗、传统、道德、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复杂的东西 。
但宇宙论的虚无主义 , 或其他虚无主义都反对这种中间尺度 , 或是对其保持高度质疑 。 例如同样源于物理学的想象 , 所谓的“多维空间”理论会延伸出来 , 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生物 , 我们的文明水平很低 , 一切自以为是的文明和学问 , 面对“高维文明”都不值一提 , 《三体》和《星际穿越》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与态度 。
既然第三层的虚无主义促使我们相信语言、知识、共识都靠不住 , 而第一层的各种苦楚抑郁 ,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无法避免 。 那人们还能指望什么呢?所以那句流行语“毁灭吧 , 累了”的出处就在于此 , 这也是为什么“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又被称为“毁灭主义”的原因 。 深陷困境又自我判决问题不可解决 , 当然诉求毁灭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搏击俱乐部》在刻画虚无主义上远比《妈的多重宇宙》深刻 , 因为给予了携手造就毁灭的大结局 。
停在石头那儿 , 就是停在了第三层 , 停在了毁灭主义 。 在这里我们可以勾连一系列表述背后的庞大家族 , “多重空间”“高维宇宙”“毁灭吧”“活在当下”“沟通不可能”“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改变他人是不可能的”“道德只能律己 , 不能律人”“每个人管好自己 , 不要对他人抱有期望”等等等等 。
这些流行的 , 被广泛接受的说法并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 , 它们与“毁灭主义”紧紧相连 。
03.
寻回中间尺度
《妈的多重宇宙》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 , 在于其提供了一种“中间尺度”复兴的可能和信念 。 其秘密就在出现石头这一幕后 。
马上发生了什么呢?女儿表达了通过进入贝果寻求毁灭的意愿 , 并同母亲携手进入 。 但母亲伊芙琳的注意力回到洗衣店的宇宙 , 自己的丈夫主动示弱 , 为报税争取到多一个礼拜 , 并在多个宇宙展现出自己“软弱”的另一面 , 这是剧情”最大危机“的解决方式 。
因此这部电影不是关于“石头”的虚无主义 , 而是关于克服 ,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一部分是败笔 , 是说教 , 或者回到了老套的“爱拯救一切”的机械降神主题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不过我认为 , 电影重点还真不是关于爱 , 而是指向真实困境的结构 。
我们可以回到真实世界中 , 其实驱使很多人进入“毁灭主义”的 , 是一个死循环 。 我们为何对他人 , 不管是身边的父母和亲密关系 , 或是宏观的他人都失去信心呢?当然是因为过去不良的经历或遭遇 , 走到“毁灭主义”的人不是一张白纸 , 往往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人 。
这时 , 这样一个人对外大多是一种无望和消极 , 甚至敌对的状态 。 所以死循环之处在于 , 因为过去的痛苦而失望 , 因而只能消极地对待他人 , 如果不能被他人良好对待以寻回信心 , 就不太可能改变 。 但正因为消极甚至敌对的态度 , 就更不容易被他人良好对待 。
更有甚者 , 在真实生活中 , 当两个 , 或两群这样的人沟通碰撞时 , 他们更可能进入互相激烈提防、猜忌、伤害(想想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事情) 。 因而我们就对中间尺度的一切愈发失望 , 进而更深地拥抱“毁灭主义” 。
在这里 , 人们就像是一盏盏被熄灭的灯 , 我们可以称呼这样的时代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吧 , 这种时候 , 失序的社会使得人们格外容易互相猜忌和伤害 。 这是一种我们真实失望和遁入毁灭主义的情景 , 因此电影不仅覆盖了“毁灭主义” , 还包含“现实情境” 。
好 , 在这个背景下 , 我们来看看紧跟着石头的这一幕 , 来看电影如何回应这个问题 , 伊芙琳的丈夫说了什么:
“求求你们 , 我们能不能不打了…(切换王家卫宇宙)你说过 , 这是很残酷的世界 , 我们在里面绕圈子 , 这我明白…(切换打斗宇宙)我知道我们对抗是因为我们害怕又困惑 , 我也同样困惑 , 每一天都是如此 , 我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 但是 , 不知为何 , 我总感觉这是我的错…(切换王家卫宇宙)我总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 那不是因为我天真 , 而是必要和需要 , 这也就是我的生存之道…(切换打斗宇宙)我很多事情都不明白 , 我只知道 , 如果我们bekind善意一点(转向伊芙琳) , 求你了 , 善意一点 , 尤其是当我们非常迷茫的时候(切换王家卫宇宙)我理解到你不是一个服输的人 , 我又何尝不是 , 只是我们选择处理的方式不一样 。 ”
电影这个时候给了两个选择 , 也是问给我们所有人 , 在一个礼崩乐坏环境中 , 我们可以踏足的两条道路 。 她女儿诱惑地说:你现在还来得及 , 转身离开 , 逃过这一切 。 她的丈夫带着哭腔哀求:求你了 , 善意一点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王家卫宇宙”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对我们也一样 , 接受宇宙论虚无主义 , “停在石头那儿” , 拒绝一切 , 期待毁灭;或是面对我们第一层生活不可逃避的痛苦和人际关系 , 在迷茫中赌一下 , 选择善意一点 , 反正我们是迷茫的 , 其实对抗和敌对 , 我们也不确定会有好结果 。
当然也不是说善意就能带来善意的 , 连电影中的伊芙琳都回应她丈夫说“太迟了” , 她丈夫再哀求“求你别这么说” , 然后伊芙琳回忆起很多美好的东西 , 一些善意的动因从中发生 , 在这里 , 她学会了一个最关键的东西 , 也是丈夫之前提到的一件事——“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 或者说 , 找到好的可能性 。
随后电影在她给予每个敌人以美好和和解中继续 。
进而最后没有受到拯救的只剩乔伊 , 她大喊“请你放过我吧” 。 在阿尔法宇宙中 , 就是伊芙琳对乔伊的逼迫式的“虎妈”教育使得乔伊破碎 。 在一般电影的预期中 , 这就是主人公学会“letgo”(放手)的时刻了 。 不过伊芙琳在回答“好吧”后又反悔 , 追上去挽回女儿 。
这个情节让很多人生厌 , 将其看作“东亚家庭压迫式的爱”的胜利 , 不过我想这里依然要在“bekind”(善意)的电影主题下理解这一幕 。
面对“letgo”的请求 , 可以选择放弃或继续负责下去 , 可以回去看看上面言说的那个“宇宙论虚无主义”的家族 , 其中一个信条是“每个人管好自己 , 不要对他人抱有期望” 。 在这种意识中 , 我们都有摆脱他人的桎梏 , 获得绝对消极自由的愿望 , 希望他人能“letitgo” , 这是我们今天对此亲近的原因 , 但在这里 , 只有切割的可能 , 没有“好的可能” 。
但我们要意识到 , “letgo”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么美妙 , 有很多在亲密关系中主动寻求分手的人 , 在面对对方挽留的时候 , 用“我们要学会放手”作为理由拒绝对方 。 “letgo”当然是个咒语般的关系解离术 , 如果我们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至尊原则 , 又如何面对其他人轻巧地告诉我们“你要学会letgo” , 以解除和我们的关系呢?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因此回到电影中伊芙琳拒绝响应女儿的“letgo”请求 , 其实是顺应着之前“bekind”的电影主题 , 持续寻找“好的可能性” , 走向“毁灭主义”的反面 , 不断以“自我归责”和“善意”重建生活的中间尺度 , 人与人的关系和共识 。
在我看来 , 这是极其令人动容的尝试 。 “好的可能性” , 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 , 从我们与他人对话的字斟句酌 , 到相处方式 , 从细节到心态的整体修炼 。
尾声.
这是我认为可以理解电影的主轴和抉择 , 也像是一个选择题 , 选择“停在石头那儿”和“接受后40分钟” 。 也就是选择继续今日甚嚣尘上的“宇宙论虚无主义” , 或是接受一种重构生活的中间尺度的尝试 。
电影精确地描述了今天时代问题的不同方面 , 形同“多重宇宙无限可能”一般的社交网络景观 , 和来自多重宇宙理论构成的宇宙论虚无主义 , 以及普遍破碎而“礼崩乐坏”的人际状态 , 和我们面对这幅处境的默认状态:消极、远离、放弃、对抗 , 当然 , 还有一种全面的迷茫 。 这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 。
这充实了我们今天爱讲的一句话 , 即“爱具体的人” 。 但具体的人 , 有的在远方 , 新闻中悲情的人物 , 有的在眼前 , 父母爱人 。 爱远方的、具体的人容易 , 因为我们不为他们的结果真正负责 , 表达关心同情 , 愤怒足矣 。
爱身边的、具体的人则难得多 , 我们为这段关系负责 , 若没有“好的可能性” , 我们的每一个言行 , 都是双方的折磨和疼痛 。 因此面对身边的具体的人 , 我们很多时候巴不得赶快切割 , 或一起毁灭 。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不过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物才是构成我们第一层最直接生活的要素 , 现在能够直面这个问题 , 并提出解决方式的电影不多了 。 《妈的多重宇宙》指引了爱身边的且具体的人的一个路径 。 既然我们确实深深迷茫 , 不如念着过去的好 , 善意一点 , 练习“好的可能” 。
尤其如我们过去所展示的 。 在这样一个大秩序土崩瓦解之时 , 在这样的小区内容易爆发猜忌敌对 , 一个人人迷茫不知明日会如何的疲惫之时 ,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 , 一个良好的邻里关系 , 小区的人际关系 , 在现在有多么重要 , 这也是一个格外紧迫的呼召吧 。
*本文原名《不能“停在石头那儿”》 , 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 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 , 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 。 配图来源于《妈的多重宇宙》 , 编辑:苏小七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更多「李想主义」专栏文章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
妈,就不能携手毁灭全宇宙吗?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