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梦华录》编剧张巍退网称“被网暴”,文艺批评勿变人身攻击

【来源:扬子晚报】
电视剧《梦华录》在一片热议声中宣告大结局 , 还有一位人物也被同时推上了风口浪尖 , 那就是这部剧的编剧张巍 。 29日晚间 , 网友发现 , 此前还颇为活跃的张巍注销了自己的微博账号 , 对此她回应到是遭遇了网暴 , 难以接受 。 张巍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 , 除了编剧《梦华录》外 , 还曾编剧《小欢喜》《陆贞传奇》《杜拉拉升职记》《女医明妃传》等多部热播电视剧 , 行业沉浮多年 。
文化时评|《梦华录》编剧张巍退网称“被网暴”,文艺批评勿变人身攻击
文章图片
文化时评|《梦华录》编剧张巍退网称“被网暴”,文艺批评勿变人身攻击】在《梦华录》播出到后期时 , 网友对这部作品的一些剧情、人设提出了质疑 , 剧中三位女主间到底是不是真挚的友谊 , 男女主的感情线进展是否合理 , 女主的“独立女性”设定能否立得住脚等等都成为观众们热议的话题 , 其中既有肯定这部剧的 , 也有对这部剧不合理之处展开批评的 。 6月5日 , 张巍在微博上转发了一篇豆瓣某网友发的影评 , 名为《借古典意象演绎新价值观 , 不太还原剧情却把握原著悲天悯人的神髓 , 文化专业的纠正一些误解》 , 这篇长剧评对《梦华录》基本上持有肯定的态度 , 也对围绕着这部剧的几个争议性问题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 整体上认可《梦华录》的价值 , 认为这是一部有新意、有看点的剧 , 张巍对这篇长评相当感动 , 感谢这篇剧评的支持和理解 。 此举引来了一场骂战 , 小部分对剧集内容不满的网友开始对编剧“出手”了 , 对剧中角色的不满变成对编剧的不满 , 其批评的逻辑为剧情角色思想有问题 , 剧情角色是编剧写的 , 所以等同于编剧思想有问题 。
文化时评|《梦华录》编剧张巍退网称“被网暴”,文艺批评勿变人身攻击
文章图片
对于张巍注销微博退网的事 , 网友观点也分成了两派 , 一派认为编剧“玻璃心” , 只能听赞美 , 接受不了批评 , 观众骂了几句就受不了 。 另一派则认为批评这部剧表现不佳是正常的批评 , 但是跑去人家微博下面对其发动语言攻击有点过分 。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多年来常被人们讨论的话题:文艺批评的底线在哪里?对作品的批评到人身攻击的界限又在哪里?难道批评一部作品 , 就不能批评其作者了吗?首先 , 文艺评论应该欢迎文艺批评 , 对文艺作品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 , 都应当有理有度、有论有据 , 文艺批评不应成为个人发泄感情的工具 , 在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下 , 所有人都是评论者 , 言论边界的把控并不容易 , 若能实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是再好不过的 , 创作者也当虚心接受观众对作品的批评 。
文化时评|《梦华录》编剧张巍退网称“被网暴”,文艺批评勿变人身攻击
文章图片
那么批评创作者应当被算作是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吗?这里不妨借用学者彭锋在《艺术批评的界定》一文中的观点:“艺术批评 , 如果要以作者为对象的话 , 也是针对的隐含作者 , 而不是实际作者 。 ”所谓的隐含作者 , 即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者形象 , 这一点与现实中真实人物是不一样的 , 因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 , 因此 , 对于创作者的批评是应该是以对作品中呈现的作者为界限 , 超越了这一界限 , 上升到对现实作者的攻击就有所越界了 , 因个人好恶而将情感宣泄至真实个人身上 , 行为并不妥当 。 这种情况的发生并非孤例 , 因对剧情走向不满网暴编剧 , 因为剧中人物不满而辱骂演员 , 情绪的发泄和文艺批评并不搭边 。
对文艺作品内容的反思、剖析、评论并不等同于无意义的攻击和谩骂 , 网暴不可取 , 批评还是要回到理性的轨道来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人员沈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 , 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 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