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八大为什么等了那么多年才剃度和拜师?

1644年 , 清廷就下了剃发令 。
108、八大为什么等了那么多年才剃度和拜师?
文章图片
清军颁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 , 留发不留头 。 (图片取自网络)
而八大是在1648年23岁剃度 , 1653年28岁拜耕庵老人为师 。 为何八大在甲申之变的数年之后才正式剃度和拜师呢?
他在观望 , 他在等待 。
可观望什么、他在等待呢?
他在观望局势的变化 , 他在等待希望的出现 。
从1644年甲申之变“天崩地解”的灾难临头 , 直到顺治五年(1648)剃度为僧 , 八大一直在东躲西藏 , 逃命避祸 。 这是血雨腥风的五年 , 也是八大山人审时度势、抉择人生的五年 。 在这长达五年的时间里 , 他始终隐匿不出 , 旁观这滔滔乱世 。 这样的姿态说明了他在“怎么办”这一问题面前反反复复的犹豫和彷徨 。 他的抉择是:
1、他对清朝的血腥政策痛恨彻骨 。 顺治二年(1645)清廷就下令禁止“故明宗室”出仕和应考 , 已考取举、贡、生员者一律“永行停止” 。 这是断了他的功名之路 。 顺治三年(1646)更下令:“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 , 或叛而复归 , 及被执献者 , 无少长尽诛之!”这更是断了他的生存的之路 。 不管是降是逃 , 不管是老是少 , 只要你是“故明宗室” , 抓一个杀一个 , 格杀勿论!
2、观望 。 八大山人既是世代食禄的“故明宗室” , 又是有功名在身的大明秀才 , 如今国破君亡 , 面对不给他留半条生路的残暴的“鞑虏” , 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奋起抗清 , 或者杀身成仁、尽忠报国 。 而且 , 打从1645年清兵入赣 , 江西各地的“故明宗室”和官绅士民不断奋起抗清 。 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江西一省之内 , 发生在八大山人周围 。 这些“故明宗室”按照“玉牒谱系” , 也都是他的叔伯兄弟或子侄辈 。 如果他有志“重安宗庙社稷” , 不论去参加哪一支队伍 , 条件都是现成的 , 用不着削发、披袈裟 。 但他什么也没有做 , 只是逃避、观望 。
3、指望到气愤、气馁 。 这一段改朝换代、国破家亡的惨烈过程 , 给八大内心造成极大的心理震荡 , 引起巨大伤痛 。 各地的反抗 , 各小王朝的建立都使八大燃起复明的希望 。 可是 , 在产生希望的同时 , 南明各个小王朝面对强敌的反抗无力无效 , 一味竞相称帝 , 同室操戈 , 勾心斗角 , 互不支援 , 相互倾轧 , 自相残杀 。 看到、听到此情此景 , 八大山人哀其不争 , 感到气愤 , 气馁 , 直至心灰意冷 。
八大山人后来有一首题《飞鸟图》诗 , 学者认为是八大对南明小朝廷同室操戈的隐喻 , 对王孙末日的无限哀鸣 , 诗曰:
翩翩一双鸟 , 折留采薪木 。
衔木向南飞 , 辛勤构巢窖 。
岂知巢未暖 , 两鸟竞相啄 。
巢覆卵亦倾 , 悲鸣向谁屋?
两只鸟翩翩飞翔 , 衔着采折下来的薪木 , 飞向南方 , 辛辛苦苦地构筑巢穴 。 谁知鸟巢还没有建好 , 两只鸟竟然相互啄打起来 , 致使“巢覆卵亦倾” 。 这不正是隐喻了南明小朝廷的情况吗?在清兵大举南下的生死关头 , 南明各小朝廷内部明争暗斗 , 相互倾轧 , 各小朝廷之间也是同室操戈 , 自相残杀 , 自己走上迅速覆灭的绝路 。 鸟巢倾覆了 , 岂有完卵?难道这个简单的道理还不懂得吗?“悲鸣向谁屋” , 八大绝望地发出了王孙末日的无限哀鸣 。
4、失望、绝望 。 明清之际的天崩地塌 , 改朝换代的撕心裂肺 , 外族统治的血腥残酷 , 本朝腐朽的大势已去 , 八大是在失去家国之后 , 心存侥幸 , 观望期待 , 随着南昌城的第二次陷落 , 清军更大规模的残酷镇压 , 复明的星火越来越少 , 八大从希望到失望 , 最后彻底绝望 , 只好无奈地遁入空门 。 正像邵长蘅在《八大山人传》中说:“恐山人见复明无望 , 故皈佛法 。 ”
1648年 , 23岁的八大山人默坐在佛堂里 , 接受剃度 , 当那些“受之父母”的头发在磐钵木鱼与佛号声中纷纷剃落的那一刻 , 儒家理念、家国命运、世俗幸福和人间苦难等等 , 也都同时离他而去了 。
108、八大为什么等了那么多年才剃度和拜师?】(本文根据《不语禅——八大山人鉴赏笔记》第一篇第7节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