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来源:人民法院报】
一具江边枯骨 , 牵扯出9年前一桩命案 。
司法人员联手探案 ,
等待着的 ,
是真凶出现?还是亡者归来?
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文章图片
“双雄男主”设定 , 平行蒙太奇叙事手法 , 《庭外》利用双关语“盲区”“落水者”进行隐喻 , 没那么刻意强调血案凶杀 , 也没那么标榜精英律政 , 一反往常悬疑刑侦剧的套路风格 , 可谓是拿捏住“非典型性”法官人物角色 。 “AB面”双线叙事 , 先后分《盲区》《落水者》两个单元剧集播出 , 彼此嵌套勾连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时跨多年 , 案中案 , 到底谁是真凶 , 随着调查的一步步深入 , 即将水落石出 。 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 , 却带着刺耳的逻辑违背性 , 真凶自现身份 。 剧情烧脑的同时 , 也敲打着每位观众作为个体存于世间的血肉良知 , 和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追求 。
1
如何塑造“非典型性”法官形象
《庭外·盲区》中夏雨饰演的法官鲁南 , 一改往日影视剧作品中正襟危坐、威严少语的法官形象 , 开场就遭遇了连环追尾的严重车祸 , 前后忙活救助伤员 , 还不忘电话沟通工作 。 再次出场时 , 来不及替换染血的衬衫 , 套上制服 , 紧盯一个稍纵即逝的线索 , 协助刑侦支队开始访凶探案……
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文章图片
《盲区》每集开头复盘法官鲁南的人物前史 , 其作用有两点:一为铺垫人物关系 , 比如昔日被身为法警鲁南所救之人 , 正是如今刑侦支队长配偶 。 二为丰满人物特质 , 法官本是在国徽高悬的正义庭上作出公平裁决 , 而剧中法官鲁南却多了一份在庭外抽丝剥茧判案、智勇双全查案的特质 。 时间历练出在人前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 , 以及“深入虎穴探真相”的魄力 。
《盲区》中塑造的法官形象 , 是国内相关影视剧作品中未曾描写过的 , 属实为“非典型性”人物角色 。 溯及过往 , 法官这一角色常被塑造成自带神秘感和权威性、习惯被“仰望”独坐高台、甚至寡言少语 , 动辄法言法语的冷面形象 。 现实中 , 法官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 拥有高度专业性和公平正义感 , 有着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情怀 。 因审判业务属性要求在感情表达上要克制 , 这也一定程度上注定影视剧中的法官形象普遍扁平化、脸谱化 , 偏于冷感 , 不够丰满 。
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文章图片
前有《白夜追凶》后有《重生》 , 熟谙刑侦警察人物塑造的编剧指纹 , 此次在塑造《庭外·盲区》鲁南这一人物形象时 , 创造性地进行了类似于“人物特质嫁接”的手法 。 用片头人物前史交代了曾为法警出身的鲁南 , 在成为法官后所具备的分析调查能力、敢于冲锋陷阵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
在指纹笔下 , 法官不仅是能在办公室与案卷、法典打交道 , 也可以是在庭外奔赴实地调查案件 , 甚至在特定关头 , 能够担当起一个普通人都应担当的公民义务 , 协助警方挖掘犯罪线索 , 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质 。 一方面 , 赋予法官鲁南以“英雄主义”特质;另一方面 , 也保留了法官对证据的敏感度以及完整逻辑思维能力 , 以及时刻紧绷的有关纪律条例 , 尤其其与律师打交道的分寸拿捏相当到位 。
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文章图片
有网友表示 , 看《庭外》绕不开两大疑问点:
一、剧中身为死刑复核法官的鲁南能否和被告人的律师直接接触?
二、没有执法权的法官在现实工作中 , 是否会像剧中鲁南一样对案件进行实地调查?
其实 , 关于网友的这两个疑问 , 编剧在剧情中都有考量 。 剧中法官与律师的接触也是剧情发展使然 , 但他们的接触不是为了勾兑 , 而是为了探寻案件的事实和真相 , 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都是积极的、正向的 , 应该与相关纪律规定的初衷并不相悖 。
二是关于法官现场查案 , 为了确保案件判决万无一失 , 需要时法官也具有亲自到案发现场核实相关证据的责任和权力 。 至于协助警方破案的桥段 , 刚才说了 , 每一个公民都有协助警方破案的责任 。 当然 , 剧中若干桥段渲染得过于煽情 , 那也是戏剧冲突的需要 , 相信观众自会认识分明 。
2
“人命关天的事 , 都得过最高院这关 。 ”
剧中有句台词:“人命关天的事 , 都得过最高院这关 。 ”这是对我国刑事政策最通俗、最朴素也是很准确的表达 。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专门针对死刑案件而规定的一种普通审判程序之外的特别审查核准程序 。 这一程序体现了我国对于死刑案件极其严格审慎的态度 , 其根本目的在于从程序上保证死刑案件的质量 , 统一死刑适用的标准 , 以落实‘保留死刑 , 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条明确了 ,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 , 应当讯问被告人 , 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 , 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对《庭外》评价时表示:一方面 , 死刑复核其实是一道双重保险 , 最高法刑庭的法官在复核案件时 , 在对一个案件有疑问的情况下 , 是拥有提审被告人、阅卷等权力的 , 也有权亲自去相关的案发现场调查核实证据 , 这背后所秉持的其实是“慎杀”的原则 。 死刑复核体现了我国对适用死刑一贯坚持的严肃与谨慎、慎杀与少杀的方针 , 对于保证办案质量 , 正确适用死刑有重要意义 。
——
在剧中因故事艺术性创作所营造的极端情况 , 一方面是外因“紧迫性”驱使 , 另一方面是人物“特质”的内因驱动 , 使得自知权责有限的鲁南 , 在人命关天的紧急关头 , 没有别的选择 , 不得不因案件中现存疑点前赴事发地进行调查 , 也确因办案需要要与有关律师人员多次沟通 , 这一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是符合戏剧创作逻辑的 。
3
“我是法官 , 你是律师 , 不能吃你的请 。 ”
头顶国徽 , 欲持判笔 , 必承其重 。 为维护公平正义 , 坚定公正立场 , 严守司法定力 , “三个规定”必须遵守 。
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文章图片
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简称为“三个规定”) , 巩固深化人民法院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专项整治成果 ,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意见》 。
《意见》明确了下列行为均属违规情形 , 应当予以记录报告:法院工作人员非因履行职责需要、未按法定程序或工作程序 , 为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请托说情、打探案情、通风报信 , 邀请办案人员私下会见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 , 为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批转、转递涉案材料 , 过问他人正在办理的案件;以本人或特定关系人名义向律师或律师事务所筹资、借款借物 , 接受案件当事人、律师及其请托人的吃请、送礼或其他利益 , 为案件当事人在诉讼案件上提供帮助 , 为律师介绍案源 , 分成案件代理费等行为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曾这样评价《庭外》:“从网络爆款剧《白夜追凶》始 , 到去年的《谁是凶手》 , 珠串式结构一直为悬疑涉案剧所青睐 , 即在一条主案件线索上串出多个小案件 。 这一结构形式也为《光荣时代》《安家》等不同题材类型所采用 , 通过‘串’即主情节的张力与多个‘珠子’次情节的精彩相互结合 , 主次不断扭结、推进 , 大大增强了情节的丰富性与叙事魅力 。 《落水者》在珠串式结构的设置上则有着进一步的拓展 , 从一串多珠发展为多珠多串的网状结构;‘串’作为主案件 , 既有王博、雷小坤绑架朱宏案 , 也有银行部门经理邹亮吸毒致死案 , 还有金馥和德志两家律所的行业竞争、旷北平对德志所和乔绍廷的激烈打压 。 这三‘串’案件情节扑朔迷离 , 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
透视幽微 , 并非为了悬疑而悬疑 。 多串多珠的串联式结构 , 勾勒不造作的戏剧冲突和矛盾设置 。 港湾集装箱码头、连串追尾车祸、河边枯骨 , 闪回命案现场 , 《庭外》视听影像高度还原实景 , 锐化了案件机理 。 16小时发生之事 , 看似千丝万缕 , 实则丝丝入扣 , 剧作张力充沛 , 织密人物关系网使案件复杂度升级 。 一反“全知全能”型视角 , 重在促发思辨性 , 引导观众自主思考 。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 , 是维护每一个公民合法权益的责任 。 《庭外》让观众看到了新时代律政生态剧里 , 真正为奔赴公平正义的司法战线一线奋斗者 。
观剧弹幕 , 有人道:
“妙就妙在 , 时辰已到 , 法网恢恢 , 疏而不漏!”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作者:杨书培丨图片来源:《庭外》影视剧|编辑:杨书培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
文章图片
庭内庭外,司法剧还可以这样拍】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 , 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 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