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说话”的教科书
文章图片
还记得《奇葩说》刚播的时候 , 马东最常说的一句台词是 , “我们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 。 当时 , 这句话是作为一个“笑话”存在的 , 每一次马东强调这句话的时候 , 都是这个舞台最“不讲道理”的时候 。 回过头来看《奇葩说》第一季的样子 , 还是个略显生涩的节目 。 带着“奇葩”的标签 , 既要对得起这个名字 , 又要和普通观众接轨 , 是《奇葩说》的第一个难题 。
文章图片
而网络播出的形式 , 给了《奇葩说》最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 , 让它能够完成这一平衡 。 直到现在 , 它也不必困于时长 , 可以拆成上下两集 , 展现所有有趣的内容 。 可以说 , 《奇葩说》最开始的成功 , 一是赢在了这份自由 , 二是赢在了人 , 赢在了三位导师 , 能够控得住《奇葩说》的气场 , 让这个节目“皮”得恰到好处 , 既犀利又温情 。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 , 不知不觉间 , 《奇葩说》居然真的变成了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 , 还吸引了了很多辩论大神的加入 。
文章图片
到现在 , 《奇葩说》成为了一个少见的难以复刻和模仿的节目 。 马东说 , 他希望《奇葩说》可以做到第十季 。 其实一个综艺节目的寿命 , 通常在三到五季之间 , 就已经算得上“长寿”了 , 而《奇葩说》录到第三季的时候 , 就也开始遇到难题——它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 。 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 《奇葩说》成了一个极具接纳性的节目 , 如果不是这个节目 , 我们大概很难看到薛兆丰和李诞坐在同一张桌子上 。
文章图片
【《奇葩说》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就像一本“说话”的教科书】因为以辩论为背景的特质 , 《奇葩说》给了每一个先到、后来的选手发光发热的机会 。 即使《奇葩说》的辩论氛围越来越浓厚 , “不着调”的大王和马剑越也融入到了其中 ,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注逻辑的詹青云、专注段子的傅首尔 , 同时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强烈的反馈;曾经被大面积吐槽的杨奇函、储殷 , 也有机会凭着说话 , 被观众们接受和喜爱 。 因为“说话”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标准 , 反而让它对每一选手 , 都是公平的 。
文章图片
马东曾经说 , 《奇葩说》的意义是让我们意识到其实自己的立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定 , 它很容易被动摇 。 但在我看来 , 到第六季了 , 《奇葩说》的另一个意义 , 是让我们慢慢觉得 , 原来“辩论” , 也没有那么难 。 第六季的新“奇葩”程思博表现可圈可点 , 论证“是否支持“黑科技”:每个人都可以复活一个最爱的人”先说一个“完全正确”的三段论“人活着是一件好事、爱的人是人 , 所以复活爱的人是一件好事”
文章图片
气氛热闹起来了 , 又接着继续说“复活”:它曾经叫做青霉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 , 我们也已经有了“冷冻人”的技术 , 我们不应该排斥科技的发展看久了《奇葩说》的观众 , 即使说不出其中的辩论技巧 , 也能感觉到这个“立论”的思路 , 是熟悉的 , 能看到一点过去某场比赛的影子 。 好像 , 不知不觉中 , 我们也学到了一点点辩论的技巧 。 这还挺有趣的 。
文章图片
《奇葩说》的选手们 , 也不乏有人走到其它节目中 。 陈铭到许多其他节目中 , 继续呼唤爱;姜思达一早就交出了某瓣8.6分的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 , 后来参与其他综艺节目 , 表现同样出彩 。 “会说话” , 还真是一张通行证 。 辩论是让人思考的过程 , 看多了《奇葩说》的来来往往 , 也逐渐发现 , 原来“表达” , 也可以有那么多的技巧 , 让沟通更高效 , 也让我们更“平和”地达到目的 。 只是“说话”这件事 , 一直流于理论 , 枯燥的同时 , 实用性并不强 。 而《好好说话》 , 则是立足生活中的小场景 , 用最“接地气”的方法 , 高效地教你说话的技巧 。 双十一到了 , 何不趁此机会 , 跟着“大咖”们 , 学一学说话呢~
- 爆燃刺激!《大白鲨之夺命鲨口》有望引进国内
- 《中餐厅》那英变身农妇,如今有名利傍身,家庭幸福,夫妻恩爱
- 张金条加盟英达导演新作《放学以后》迎媒体探班
- 《浪姐3》五公淘汰1人,王心凌队拿第一,郑秀妍队三连败意难平
- 资讯丨《沉香如屑》播出十天进入2022网剧全网正片播放前十
- 《巴黎夜旅人》非常温柔的一部电影
- 《牧野家族》开启“爱自己”实验,王子文吴永恩点燃浪漫篝火
- 彩铃三巨头王蓉、后弦、郑源加盟,《你好,星期六》回忆杀来袭
- 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作文老师一句话把00后孩子讲哭
- 还记得《宝贝计划》里的马修吗?从小婴儿变成帅小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