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平民化的解说方式,正是导演对于观众的贴近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按照传统的美食纪录片用时间或者地区作为介绍美食的线索 , 而是采取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 。 随着商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全世界人类开始面临许多共同的食品问题 , 比如速食消费 , 比如食品安全危机 。 所以人们渴望回归传统健康的饮食 。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 导演最终按照西方的美食学理论体系来安排了作品的架构 , 从资源采集到主食、从食物制作和保存的种种方法 , 到最后回归田野、回归自然 。 这种来自西方的分集方式看似不同寻常 , 其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 和谐共生”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
文章图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个分集导演都是前期调研员 , 他们用一年的准备时间走访田间地头 , 查找发觉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最民间最朴素的美食故事 。 这种调研法体现的是创作者们实证的历史观 , 因此整部纪录片看起来才显得真实可信 , 使得《舌尖上的中国》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记录中国民间美食的影像档案 。 然而这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记录了中国社会那些正在消逝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 在《主食的故事》这一集中 , 村中的老人过寿 , 在生日宴会上 , 村里的每一个乡亲都将碗里最长的那根面条放进老人的碗里 。 原来 , 面条形状瘦长 , 与汉字“寿” , “长”的发音相同 , 寓意老人长寿安康 。 导演对这个现象的展示唤醒了中国人关于生日的悠久记忆 , 吃面不仅是中国人记忆中的一种形式 , 更是对亲情、文化等方面的回归和重视 。 在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中 , 导演给观众展示了我国食物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 但是我国每一个地区的劳动者都能够因地制宜 , 合理地使用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 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耕种的智慧和“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至今的哲学理念 。
文章图片
【《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平民化的解说方式,正是导演对于观众的贴近】此外 ,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画外音也别具特色 , 导演没有采取以往从头说到尾的灌输式的画面解说 , 而是采用留白的形式 , 给观众更多的想象思考空间 , 整个解说词没有引用典故、不迷信招牌老字号 , 而是采取一种平民化的质朴语调 , 给观众娓娓道来每一个美食背后的故事 , 这种平民化的解说方式 , 正是导演对于观众的贴近 。
文章图片
从食物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 , 表面上是令人垂涎的美食 , 其次是美食背后的人物和他们的身上的故事 ,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纪录片创作者们渗入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 从而使得整部片子充满真实和诚意 , 带给观众感动和喜爱 。
- 《少年派2》中,林妙妙以牙还牙把公司给开了,真是又飒又解气
- 《天才基本法》完结,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他俩的结局却让人心疼
- 沈腾在《独行月球》含腾量拉满,双方都在牵挂对方,才能支撑下去
- 如果真是陈晓和刘诗诗,那真是绝绝子!《长街长》大概率是高颜剧
- 网传陈晓、王一博新剧《冰雨火》即将定档,芒果娱乐动态宣传
- 池昌旭《说出你的愿望》首播收视见涨,与崔秀英上演喜剧爱情
- 全员演技在线的《神探大战》:成也剧情,败也剧情
- 低调的“剧抛脸”,从《我的前半生》到《庭外》,差点没认出来
- 《流浪地球 2》官宣老戏骨李雪健加盟,担任主演
- 《欢乐颂3》开播话题不断,又一部刷屏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