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老照片
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
康瑞
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
文章图片
▲1992年作者的大学毕业照 。
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
文章图片
1988年与同学在校园留影 , 后排左二为作者 。
经历高考 , 许许多多青年学子即将走入大学的校门 。 1988年 , 我幸运地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 , 从家乡漳州来到省城求学 , 四年大学时光 , 至今仍让我怀想 。
三十多年前的大学校园 , 食堂的饭菜票就是校园的“准货币” 。 记得那时的饭菜票 , 面值有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 , 因为当时的物价及学生的消费水平 , 饭菜票还没有上“元”面值的 。 那时 , 大多数学生一天的用餐标准在一元左右 , 食堂一个馒头仅售三分钱 。
当时在校大学生国家每月均提供一定金额的助学补贴 , 补贴大多以饭菜票的形式下发 。 与今天大学校园使用的校园卡、就餐卡相比 , 饭菜票虽然有使用不方便、丢失无法挂失等缺点 , 但在校园及周边的商店和小饭馆 , 饭菜票可以作为货币流通 。 最令人惊叹的一个案例 , 是我的一个同学坐公交车 , 搜遍全身找不到一个钢镚儿 , 只有几张饭菜票 , 便腆着脸拿给卖票的大姐 , 没想到售票员竟然也收了 。 当年我一直纳闷:难道公交公司也可收饭菜票?多年后我才明白 , 那个聪明的大姐是把饭菜票当零钱找给同样来自我校的同学了 。
今天的大学生 , 必备手机、电脑 , 而三十年前的大学 , 我们与家人、朋友、同学的联系则主要依靠写信及公用电话 。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话尚不普及 , 当时我们住的宿舍楼一般是一幢楼安装一部公用电话 , 电话须有偿使用 , 且只能用于市内通话 。 而接听电话还须宿舍管理员呼叫 。 要打长途电话则得到邮电局 , 那时如果当月入不敷出 , 我才会紧急启用“绿色通道” , 让老家父母赶紧给我汇点钱来 。
“书信”是当时最重要的联络工具 , 我们写信的主要对象是同学与家人 。 给家人写信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报平安与要生活费;而同学间书信往来则是最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 记得我在省城的第一封信是给家人报平安 。 出门找信箱时 , 我误把校刊的投稿箱当成了信箱 , 但好在并不影响家人收信 , 只是时间上延迟了 , 家人是在收到我的第二封信后 , 才收到第一封信的 , 估计那时校刊的投稿箱半月才开一次 , 但我却因此知道了校刊的存在 , 后来投了一次稿 , 并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在校刊上 。
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收到书信的日子是快乐的 , 而同学间明里暗里地比着收信的数量 。 班级的生活委员因负责每天分发信函而受到欢迎 。 我至今记得 , 大学第一学期我收到书信超过100封 , 平均几乎是每日一封 , 让不少同学羡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