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人们》:用新视角讲述地标史故事

《运河边的人们》:用新视角讲述地标史故事
文章图片
“靠山吃山 , 靠水吃水”是因地制宜的生存法则 。 即山写山 , 因水写水 , 是感物抒怀的运笔策略 。 中华民族在广阔领域中生存发展 , 显示出多样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 与之相应 , 讲述生民、生活与生机的故事也常常围绕着多样的地标风物徐徐展开 。 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用新的视角 , 为地标史故事探索了新的讲述方式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视点不同 , 风景各异 , 所得有别 。 如果说电视剧《运河风流》是以济宁为中心 , 讲述了大运河北段的传奇故事 , 那么《运河边的人们》则是以东江市为中心 , 讲述了运河南段的一段历史过程;如果说《楼外楼》《运河风流》讲述的是辐辏于文化地标的过去时奋争故事 , 那么《运河边的人们》讲述的则是现在进行时的奋斗故事 。 运河北段与南段的故事、过往与现在的故事 , 都是绵延数千里、贯通千百年的运河故事的组成部分 。 而开掘地域文化资源 , 对宏大历史地标进行某段历史时限的艺术开发 , 讲述大运河“东江段”周遭的当代故事 , 是《运河边的人们》的特点之一 。
《运河边的人们》的剧情起自2003年 , 延至2014年之后 , 描写了大运河“东江段”从污染治理、河道清淤、古街改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历程 。 这是古老的大运河获得新生命、展现新气象的故事 。 其中诸多叙事元素的设定与结构 , 都很耐人寻味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主角路长河不仅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 , 还是历史系毕业的学生 。 前者标定了他的地域身份 , 后者又赋予了他超越东江一隅的历史文化身份 。 他是治理开发运河的一线“排头兵” , 而他的老师及岳父梁家轩教授也是历史学家 。 这两个角色被赋予历史学背景 , 都是正面主角 , 可以看作是创作者对历史的崇敬、对文化传统的强调 。 不仅如此 , 剧中翁婿两代人念兹在兹的运河焦虑 , 对运河治理与文化保护的担当 , 乃至梁家轩倒在呼吁保护运河的讲坛上 , 路长河顾河顾不得家的日常 , 都与“鲧禹治水”传说的文化原型系于一脉 , 只是将父子更换为翁婿兼师生 。 运河史也是中华民族治水史的一部分 。 《运河边的人们》以历史因缘为辅助讲当代故事 , 让运河边的儿女、古代史的传人 , 成为当代史故事中的继承者 , 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者 。 创作者在“路长河”这个姓名中 , 隐喻了这条长河也是上下求索而来的漫漫长路 , 它历经千年 , 达于当代 , 并通向未来 。
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本剧叙事的焦点 。 大运河申遗成功前后出现的外籍角色群体 , 是这部中国故事别具特色的景观 。 大卫因追慕路小惠来到东江并参与到运河活态博物馆的筹划工作中 , 玛莉因职务所需而来 , 杰斯是受路长河聘请参与夜景照明工程招标项目而来 , 托马斯因捐献运河文物而来 。 运河边上 , 不仅有中国人 , 还有外国友人 , 从而使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性得到了呈现 , 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所在地的包容性得到了表达 , 东江市的开放胸怀得到了彰显 。 《运河边的人们》中的这几笔 , 以大运河保护和东江市发展为标本 , 写出了中国在自主发展的同时继续开放的姿态和面向世界的胸怀 。
《运河边的人们》:用新视角讲述地标史故事】(赵彤作者为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