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为什么叫梗,斗牛梗为什么叫梗

导读:编辑导语:什么是社区?相信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生疏,但是对于社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本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社区的特征是什么、社区的本质是什么、社区与社交、社群的区别是什么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吧 。社区对于我们来
梗为什么叫梗,斗牛梗为什么叫梗body>编辑导语:什么是社区?相信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生疏,但是对于社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本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社区的特征是什么、社区的本质是什么、社区与社交、社群的区别是什么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吧 。
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生疏,目前在移动端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社区是作为产品的主体,聚拢同类人交流,比如知乎、酷安,另外一种是社区是产品的子模块,供自己用户交流,比如 Keep 社区 。
而对于什么是社区,有人说是论坛,随着猫扑、天边等衰落早已成为了历史,有人说是内容平台,类似做编辑,将内容做成专题,在某个曝光位展示给用户即可 。
但经过这一年的思索,在我看来,社区是一个基于某个点交流互动并持续产生内容的空间,简称同好互动空间 。
这个点,可以是爱好点,比如游泳、哈利波特;也可以是目的点,比如求职、租房等 。
基于这个点,同类人留在了这个空间,倾听别人的声音(多数)和发出自己的声音(少数),同时找到自己感爱好的人(关系),自然能沉淀用户的关系链,让用户与产品之间增加更多情感连接,从而提升黏性 。
这里的「这个点」,是人们来到这个社区的最初动机,也是社区对于自我的定位 。比如想到虎扑,大家自然会想到篮球、运动,而想到豆瓣,大家自然脱口而出的是读书、电影 。
这个点背后更多是用户想寻求的情感共鸣 。就我个人而言,上知乎寻求答案时,碰到心里认同(包括拓展认知),一般都会点赞同,但假如不认可(包括觉得文章很水),一般点反对 。
PS:文末有这篇文章目录的思维导图,可以保存下来,然后再阅读~
一、社区的特征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是一个社会群体组织单位 。那么个人作为一个角色,观点轻易受到集体影响,从而给出非客观的答案 。比如你看完某部电影,觉得还不错,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评价为烂片,但当你向朋友推荐时,会不自觉说这部片子是烂片 。
这种群体意识,即集体人格,是社区最典型的特征 。正如梁宁在《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分享过,群体是角色的聚集,集体人格就是这堆角色的共性,比如类似观念、共同记忆 。
那么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假如我们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比如童年时在一个院子生活过,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不管是通过练习还是压力的方式,最后我们都被共同催眠了,然后会有相似的观念,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 。比如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样子,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特点 。
即使有人想标新立异,夸耀自己的与众不同,获得别人的尊重,但为了留在有归属感的社区,那么他会牺牲一定的独特性,钻进社区里面,表现出一定的集体行为 。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意识会沉淀出有利于社区长期利好发展的文化 。
那么什么是文化?
王东岳老师对此的定义,人类面对其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一系列谋生行为和思想体系,通俗来说就是人类的基本谋生行为体系就叫文化,这是文化的本源和根脉 。人类的一切生存行为都叫文化生存,这才能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所在 。
此外,《语言的诞生:人类最伟大发明的故事》称为,文化是关于社会角色、价值观和社群共享的生存方式的隐性知识和公开实践 。
基于上述,我认为在社区里,文化是达成共识的规则,由社区官方人员与早期用户共同创造,经过一轮轮的筛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形成共识,促成了社区氛围 。
最出名就是社区的暗文化,俗称梗,从猫扑的「233」到知乎的「谢邀」,再到虎扑「JRs」,还有某网站的「好人一生平安」……
但需要注重的是,只有影响力的内容社区,才会出现独特的梗 。
之前为了让自己负责的社区形成氛围,我特意收集了抖音火热的梗,比如「希望你不要不识抬举」、「勇敢牛牛」,随后安排兼职利用马甲号将这些梗在社区内容进行铺设,最终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不仅社区的评论互动数据没有一点增长,反而还被核心用户吐槽这些评论是骚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