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母亲决定直视遗忘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9月最暖的电影 , 为什么是《妈妈!》
当一位母亲决定直视遗忘
当一位母亲决定直视遗忘
文章图片
《妈妈!》剧照
这周三的微博热搜榜上 , 话题“请不要再美化阿尔茨海默症”刷屏了一天 , 这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 虽然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 , 并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第五大疾病 , 然而 , 国内很多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仍存在误区 , 就诊率和治疗率都不高 。
与此同时的全国影院里 , 有一部以阿尔茨海默病为题材 , 在杭州拍摄的浙产亲情电影《妈妈!》正在热映 。 影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真实呈现 , 伴随病症而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痛苦 , 以及触及到的老年照护等现实议题 , 让这部电影成为当下院线市场中一部颇具人文气质的佳作 。 豆瓣评分7.4分 , 票房近6500万元 , 对于体量不大的文艺片来说 , 成绩实属不易 。
吴彦姝饰演的妈妈照顾着65岁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奚美娟 , 陷于记忆之困的女儿对“陌生”的妈妈道出心中隐痛往事……为何选用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题材?为什么在杭州拍摄了全部镜头?回到杭州与影迷交流的导演杨荔钠接受了《钱江晚报》采访人员专访 , 透露了自己关注这一病症的缘由 , 以及与吴彦姝、奚美娟两位艺术家演员的合作经历 。
当一位母亲决定直视遗忘】母女俩都是退休教授
为致敬一代知识分子
《妈妈!》是杨荔钠继《春梦》《春潮》之后导演的女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 这部电影原名《春歌》 。
她表示 , 第三部有好几个文案 , 但最终选择了这一部 , 是因为它更让人魂牵梦绕 。
“《春潮》和《妈妈!》 , 虽然讲的都是母女关系 , 但是完全不一样的母女关系 。 《妈妈!》中的这对母女 , 她们爱着对方 , 她们成全着对方 , 她们一直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着对方 , 是人到晚年一个关于生命终极的探讨 。 所以作为第三部 , 我认为是合适的 。 ”
《妈妈!》选择在杭州拍摄 , 杨荔钠看中的是杭州的气质与电影非常相符 。
“杭州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 , 我去年来参加西湖纪录片大会(当)评审 。 朋友陪我去看浙大的教授老师 , 去跟他们见面 , 走过的一些地方和我剧本里的场景契合度非常高……我当时就想 , 这个故事不能去往别的地方 , 它只属于杭州 。 杭州的水 , 杭州的柔 , 杭州的韧性 , 这些也都是属于(这对)母女的、这部电影的特质 。 ”
《妈妈!》中 , 母女两人都是大学的退休教授 。 主场景母女俩的家 , 是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教授楼拍的 。 导演还去西溪路杭大新村取了景 , 展现了浙大的人文气质 。
“我设定的她(妈妈)是1930年左右出生的 。 那一代知识分子 , 对这个社会有承担 , 对这个国家有爱……我之所以想拍这一代人 , 也是向这一代知识分子致敬 。 他们曾经像灯塔一样照亮过这个世界 , 年轻的一代也是沿着他们的步伐走过来的 。 ”
病人被夺走所有记忆
唯一剩下的是爱
电影上映后 , 有观众表示 , “看过电影 , 才第一次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样性 。 原本对它的认知太肤浅了 , 只以为会忘事而已 。 ”
“这个病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很高 , 这是一个有社会探讨意义的题材 。 ”杨荔钠说 , 拍摄前 , 自己看了很多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纪录片 , 接触了很多阿尔茨海默病人及家属 , “在我看来 , 阿尔兹海默病人是有悲剧性的 。 这个病最触动我的是 , 我不认识你了 , 但我依然爱你 。 ”
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最漫长的告别” , 当患者的一切记忆和理智被疾病夺走 , 但是“爱还存在” , 虽然附着在爱上的所有记忆都消失了 , 但病人依然不会忘记在时光的闪回里继续爱你 。 “爱 , 是病人剩下的唯一的东西 。 ”
而《妈妈!》的故事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 是85岁的母亲照顾65岁的得病女儿 。 其实 , 年纪越大越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 。
杨荔钠觉得 , 故事设定为女儿得病 , 女儿发病 , 可以让这对母女关系的戏剧化 , 对剧情有进一步的推动性 。
电影里 , “女儿”奚美娟将阿尔茨海默病人从患病初期 , 到中期 , 到后期整个发病过程 , 演绎得细腻真实 。
对奚美娟的表演 , 杨荔钠赞不绝口 , “奚老师的表演非常厉害 , 非常不简单 。 在发病的各个时期 , 她都有很细腻的变化 , 很微小的处理 , 很克制的情感 , 被她埋藏得很深……我跟奚老师有一个共识 , 就是饰演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要演出她(他)的常态 , 这种常态可能不是那么激烈 , 该收的时候收 , 她(他)其实更像一个我们身边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