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无奈的生存哲学:话说后山三件宝的“烂皮袄”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大青山以北广大农村 , 称为“后山” 。 多少年来 , 后山人一直流传着“后山三件宝”的说法 。 现在 , 一般人都把“后山三件宝”称作是“山药、莜面、大皮袄” , 实际上 , “后山三件宝”中的大皮袄在历史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烂皮袄” 。
【历史故事】无奈的生存哲学:话说后山三件宝的“烂皮袄”
文章图片

后山地区位于蒙古高原南缘 , 冬季寒冷漫长 , 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 , 并经常伴有俗称“白毛风”或“白毛旋风”的大风雪 , 因此 , 在改革开放前 , 皮袄、蒙古式风雪帽、毡靴(东北地区称“毡疙瘩” , 后山地区叫“毛gadeng”)就成了御寒的必备“三件套” 。
【历史故事】无奈的生存哲学:话说后山三件宝的“烂皮袄”
文章图片
▲小编幼年照 , 戴的“老虎帽”实际是由蒙古族“风雪帽”改进而来
【历史故事】无奈的生存哲学:话说后山三件宝的“烂皮袄”
文章图片
▲毡靴
后山地区的老羊皮袄都是就地取材 , 杀了羊把羊皮用当地产的土制硝盐熟制 , 然后用“皮勾”将熟好的皮子上附着的油脂等多余物刮去 , 使皮子柔软 , 然后按尺寸用“裁刀”裁切好 , 最后缝制好以后就可以穿了 。
老羊皮袄不吊布面 , 俗称“白茬子”皮袄 , 穿上显得很臃肿 , 特别土气 , 但制作简便 , 经济耐用 , 能御严寒 , 防风沙;无论大人小孩 , 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件 。 过去大部分人生活贫困 , 夜间又兼作被褥 , 因此流传有“白天穿 , 黑夜盖 , 天阴下雪毛朝外”的说法 。

后山地区之所以把烂皮袄当成一件宝 , 实际上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 其中反映了后山人在解放前的堪忧的生存状况和由此产生的一种无奈的生存哲学 。
自古以来 , 爱美是人的天性 , 在解放前 , 人们也想穿得体面些 , 穿得好些 , 但环境不允许啊 。
【历史故事】无奈的生存哲学:话说后山三件宝的“烂皮袄”】解放前 , 后山地区因当时军阀混战 , 外敌入侵 , 兵匪如毛 , 可把老百姓害了个惨 。 也有的不识阵势 , 穿着吊了缎面的皮袄或者用马驹皮制作的皮毛一体“派克服” , 结果分分钟被抢夺 , 挨打受气还是小事 , 好一好就因为一件衣服送了命 。 你说武大郎娶了美女潘金莲 , 但你就“服不住”啊 。 当年 , 四子王旗的王爷赶时髦买了一辆小汽车 , 引起了土匪的注意 , 吓得王爷把汽车藏在草垛里不敢再招摇 。
为了避免兵匪的扰害 , 姑娘媳妇不敢梳洗 , 很多人家故意不打扫家 , 把屋里弄得比猪窝还脏 , 衣被上虮子成堆、虱子成群 , 土炕上跳蚤乱蹦 , 墙上壁虱(臭虫)横行;做上一件新皮袄 , 也要故意打上几个补丁 , 涂抹些泥土、锅底黑 。 土匪、散兵游勇一看家里这“劲气” , 往往也就嫌脏骂上几句 , 掉头就走 。 你要是家里就像“金銮殿” , 那土匪一见就喜欢 , 不折腾你个昏天黑地、家破人亡才怪呢 。
所以说 , 历史上后山人把烂皮袄当成宝 , 和俗话说的“丑妻家中宝”是一样的道理 。
阅读家乡历史故事 , 珍惜美好生活 , 有“貂”不用像过去那样藏着掖着 , 大方地穿出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