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瓦岗军:没有快意恩仇、江湖义气,只有人性的现实

像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 , 虽然基于真实的历史 , 但它们本质上是小说 ,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 , 是艺术加工 。
艺术源于现实 , 但历史类小说与真实的历史差异巨大:前者注重戏剧性 , 时常充满理想化与浪漫主义;后者凸显一个“真”字 , 也许枯燥乏味、冷酷无情 , 但在阅历足够的朋友看来 , 它更加震撼人心、充满借鉴意义 。
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瓦岗寨为例 , 在真实的历史上 , 这里谈不上有多少兄弟情义 , 更没什么混世魔王 , 更多的是人性与利益 , 充满了背叛与尔虞我诈;
它虽然实力强劲 , 但顶多只算个军事团伙 , 距离足以创造一番伟业的政治集团还差得远;
当然了 , 它的主角也不是秦叔宝、程咬金 , 而是翟让、李密 。
【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瓦岗军:没有快意恩仇、江湖义气,只有人性的现实
文章图片
最初的瓦岗军 , 只是一群在乱世中打家劫舍、胸无大志的强盗团伙 。
隋朝末期的某一年(具体年限不详 , 应在公元616年之前) , 东都洛阳的法曹(掌管司法、狱讼)翟让犯法当斩 。 他向来骁勇彪悍 , 在当时的乱世中当属潜力股;于是 , 在收监期间 , 他被欣赏自己的监狱官黄君汉擅自释放 , 其后逃到了瓦岗寨(河南安阳市滑县内) , 纠集起一伙彪悍之徒落草为寇 , 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
需要注意一点:翟让是韦城人 , 在当时隶属东郡 , 距离瓦岗寨极近 。 翟让选择在自己家乡附近落草 , 想必是考虑到地形熟、人脉广 , 即想占据地利、人和 。
事实确实如此:同乡单雄信也同样骁勇 , 对马槊(重装骑兵所用长矛)这种兵器运用得尤其娴熟 , 乱世对这类人而言无异于天堂 。 听说翟让聚众起事 , 他便在乡里拉了一票年轻人前来投靠 , 其中就有年仅17岁的徐世勣 。
【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瓦岗军:没有快意恩仇、江湖义气,只有人性的现实
文章图片
徐世勣让瓦岗军实现了第一次突破 。 此人年纪虽小 , 但境界极高;他清醒地指出:东郡都是乡里乡亲 , 所以众人不应当在这里打劫 , 毕竟“兔子还不吃窝边草”;而附近的荥阳、梁郡境内汴水流经 , 不如去劫掠那些过往官船、商船 , 不仅油水够足 , 而且没有误伤熟人的尴尬 。
【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瓦岗军:没有快意恩仇、江湖义气,只有人性的现实】翟让觉得这话在理 , 于是瓦岗众人便专门跑到附近两郡打劫 , 果真赚得盆满钵满 , 附近的不法分子纷纷前来投奔 , 队伍逐渐扩大到上万人 。
但此时的瓦岗军 , 本质上仍是强盗 。 但随着李密的到来 , 在这位关陇集团贵族的指点、带领下 , 瓦岗军实现了第二次突破 。
【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瓦岗军:没有快意恩仇、江湖义气,只有人性的现实
文章图片
李密是西魏八柱国李弼曾孙 , 标准的关陇贵族世家 。 隋朝末年 , 民间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 , 多个李姓大族遭到隋炀帝杨广的猜忌、打压 , 本可以继承家族爵位的李密也被赶出了朝廷 。
悲催的李密从此走上了反隋的道路 。 公元613年 , 他作为智囊、跟着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造反 , 不过很快落败 , 不幸被捕 。
但在被押送的途中 , 李密伺机逃脱 , 随后改名换姓、辗转于关东地区 , 到处躲避官府的抓捕 。 期间 , 他曾落魄到吃树皮充饥 , 还连累了好几位亲友被杀 , 命运可谓惨烈 。
为了活命 , 也为了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 , 李密计划“借壳上市” , 他盯上了周边的各股起义(造反)势力 , 希望加入其中最具实力、最有发展前景的团伙 。
【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瓦岗军:没有快意恩仇、江湖义气,只有人性的现实
文章图片
起初 , 李密游走于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多股草寇之间 , 苦口婆心地向他们阐述自己的“取天下之策”;当然了 , 对方一开始觉得李密这是在开玩笑:我们只是在乱世中混口饭吃的流寇而已 , 如果跟朝廷硬钢 , 分分钟被捏碎 , 哪敢奢望什么天下!
不过 , 谎言说了千遍 , 也就成了真理 , 更何况李密算不上说谎 。 随着他不屈不挠地洗脑 , 加上大家对他的出身、家世有所了解 , 开始逐渐对其投以敬重的目光 。 不过 , 至于“取天下” , 自然是没人接招 。
经过一番分析比较 , 李密认为翟让一部最具发展潜力 , 便经由王伯当的推荐投靠了瓦岗寨 , 并且替其招降了多支小股流寇 , 由此得到了翟让的信任 , 得以参与队伍的参谋核心业务 。
一开始 , 当李密劝说自己学习刘邦、席卷天下时 , 翟让也是目瞪口呆:我们就是伙苟且偷生的盗贼而已 , 哪敢跟汉高祖刘邦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