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面对眼前一众大臣 , 朱元璋总感觉心力憔悴 。 每当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 , 或者安排他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 , 这些大臣们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设性意见” 。
虽然分明令人不爽 , 可就是说不过他们 。 文人的语言文字 , 实在比战场上的武将还要难缠许多 。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朱元璋不禁思考 , 这些大臣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 身为大明皇帝的他 , 只想听方法 , 不想听问题 , 这么简单地为官之道 , 怎么就没人懂呢?无奈之下 , 他也只能一次又一次身体力行、亲自指导 。
然而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 , 等到他临终前反复说四个字 , 准备最后一次指导的时候 , 大臣们却全都假装没有听见 , 在最后一刻和自己阳奉阴违 , 直至气绝身亡 。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草根皇帝朱重八毛主席曾经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 其次则朱元璋耳 。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 , 中国古代皇帝之中 , 最能统兵打仗的皇帝 , 其一是李世民 , 其次便是朱元璋 。
在他们争夺天下的过程中 , 也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精明的政治头脑 , 这才有了唐初年间的贞观之治 , 以及朱元璋时期的洪武盛世 。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不仅如此 , 和同样身份卑微 , 却逆天改命的另一位草根皇帝刘邦相比 , 朱元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点 , 他对民众更加看重 。
如果说刘邦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拘小让 , 最终通过广纳人才的方式 , 建立强汉基业的话 , 朱元璋就是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过程中 , 收获了民众的支持 , 成功一统天下 。
当然 , 就朱元璋晚期的执政方针来说 , 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 , 也的确给世人留下了朱元璋嗜杀的印象 。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或许这两个人都有不得不杀的理由 , 但案件跨度将近十余年 , 波及范围数万余人 , 这未免有些夸张 。
为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 朱元璋就像葛朗台一样 , 生怕他人瓜分了自己丁点利益 。 只可惜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
皇位传承
很多人对朱元璋让朱允炆继承皇位 , 这件事情难以理解 , 毕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而言 , 朱标死了以后 ,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以及燕王朱棣 , 都应该按顺序继承才对 。
秦王朱樉贪图享乐、为非作歹暂且不谈 , 晋王和燕王总该是不错的选择 。 将朱允炆立为国家继承人 , 这也不怪藩王们内心有所不甘 。
以往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可这件事情上 , 不少人似乎都忘记了大臣们的影响力 。 朱元璋选择朱标为继承人的时候 , 就专门为他打造了太子集团 。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原本蓝玉也是太子集团的一员 , 但朱标一死 , 也就注定蓝玉无法继续存活下去 , 否则新王压不住蓝玉 , 大明必定遭遇危险 , 这才有了蓝玉惨案 , 大量相关人员被拔除 。
可蓝玉死后 , 剩下的官员们怎么办呢?难道全部都要杀了才行 。 明朝先后经历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 , 再难承受内部损耗 。
为了确保国家能够正常地传承 , 朱允炆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 以往的太子集团更容易接受 , 藩王们也只需要继续按照以前的规矩办事即可 。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特别是晋王朱棡与燕王朱棣在边境相互牵制 , 这进一步确保了明朝的稳定 。
可晋王意外身亡 , 这导致朱元璋的谋划与布局 , 出现极大的破绽 。 倘若燕王出兵造反 , 朱允炆如何抵挡?
即便优势全在朱允炆这边 , 但自己儿子打仗的本领自己清楚 , 朱允炆想和他掰手腕 , 未免有些太嫩了 。
为此 , 在他临死之前 , 朱元璋便发出一道密旨 , 让朱棣火速回宫 。 等到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 , 他也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历史故事】朱元璋真正油尽灯枯的时候,为何一直重复四个字:“燕王来否”
文章图片
可身边大臣们的反应却让他迷茫 , 难道自己已经发不出声音?为什么这么近的距离 , 他们却听不到朕在说什么 。 直到彻底咽气 , 朱元璋依旧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
那么朱棣是否回宫了呢?野史为一个答案 , 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理由 , 朱棣没有回京 , 第一个原因是朱允炆暗中拦截圣旨第二个原因则是朱棣害怕自己被软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