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高层军政长官的族群 。 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北人出任 , 这说明北人在唐代依然拥有最高的政治地位 。 土人出任岭南高层军政长官者虽有其人 , 但只是个例 , 如张九龄、张九皋兄弟 。 张九皋为九龄之弟 。 “南海太守兼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等使”这一任命同样是出自朝廷 , 目的是为了应对南诏的骚扰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显然 , 张九龄、九皋兄弟的任命均与始兴张氏的家族势力无关 。 整个唐代 , 没有发现土人形成地方政治势力的证据 。 这说明土人作为一个族群虽然一直存在于岭南 , 但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势力 , 在梁至隋阶段已经消亡 。
至于蛮族任高层军政长官的也是个例 , 如据《旧唐书冯盎传》 , 武德四年(621)冯盎降唐后被封为“高罗(州)总管” 。 唐初的总管府后来改为都督府 , 二者同级 。 冯盎任高州总管时 , 岭南五府格局尚未形成 , 当时岭南存在多个总管府 , 多是为安置降唐酋帅而置 , 这些酋帅身死后府即撤废 。
总之 , 蛮族豪酋任高层军政长官 , 仅是唐初权宜之计 , 不是唐代经制 。 那么 , 唐廷是如何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协调与蛮族的关系呢?这就要涉及蛮族在唐代的演变以及州县二级政区的增置了 。
唐代蛮族兴替与政区的增置 。 梁代以来 , 族群成为影响岭南政区变动的主导因素 , 这一情况持续到了唐代 。 唐代在岭南继续推行对蛮族豪酋裂地授官的措施 , 对他们加以控制和笼络 。 由于唐代蛮族内部出现了不同分支的兴替 , 因而在政区类型和设置方式上也体现出相应的特点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一、蛮族在唐代的继续变迁 。 唐初 , 崛起于梁代的俚僚豪酋势力依然强盛 。 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 , 唐廷采用各种手段瓦解这些蛮酋势力 , 冯、宁、陈、苏等大族逐渐衰落 。 大历以后 , 俚僚豪酋的活动几乎不再见于文献 。 而西原蛮则在唐后期崛起 。
(一)俚僚豪酋的衰落 。 “故事”是还没有形成正式法律规定的惯例 , 通常是非正常事件 。
墓志认为官职父死子继乃是岭南惯例 , 在实际操作中继任者往往是先任职管事 , 再由朝廷履行形式上的任命手续 。 “父没子继”的世官现象被称为“故事” , 恰恰说明其性质并非国家正式规定的制度或诏令 , “且持棨戟 , 方俟丝纶”的做法严格地说也是不符合制度的 。
接着 , 墓志从冯氏立场出发 , 认为按察使打压冯氏摧折高标 , 刻意挑毛病擿抉瑕舋 , 然后向朝廷汇报祸心潜构 , 飞语上闻 。 显然 , 墓志所谓的“瑕舋”只能是前述的“父没子继”、“且持棨戟 , 方俟丝纶”一事 , 否则也没有必要预先作解释了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墓志及其所代表的冯氏与按察使在袭位事件上的观点对立 , 是基于对“南州故事”的不同理解 。 “南州故事”作为没有明文规定的惯例具有含糊性 , 这种含糊性使得国家可以灵活地处理同俚僚豪酋之间的关系 。
当国家对豪酋采取羁縻政策时 , 就默认他们按照这一惯例来世袭官位;而一旦当国家想要打击豪酋 , 就可以抓住“南州故事”中不符合制度的地方来做文章 。 当然 , 墓志不可能把矛头对准国家 , 就只能归罪于按察使 , 认为他“祸心潜构” , 意图陷害 。
总之 , 国家借按察使之手 , 对“南州故事”借题发挥 , 是要实现打击冯君衡家族的目的 。 这也说明岭南的世官本质上只是一种政治现象 , 而不是国家制定的政治制度 。
高力士家族遭到按察使的举报之后 , “家遂藉没” 。 笔者将有关文献所见高凉冯氏世系及任刺史的情况表列于下 , 以便对比 。 由于诸文献均以冯盎为祖 , 故仅列其子、孙、曾孙三辈;所任刺史以括号附于名后 。
【历史故事】唐代,岭南的高层军政长官大多由北人出任,说明其政治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
黄惠贤先生《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贯、世系的几点补正》一文针对冯君衡之碑、志自相矛盾的情况 , 提出:“戴、玳音近 , 当即一人而字音相近而讹 。 ”又 , 君衡为智戣之子(智戣又作智彧 , 理由是:“张说为冯君衡作碑、志 , 其所依据的是与力士失散20余年的生母和二兄长的记忆;
而力士母子相见时已‘音、容莫识' , 其记忆致误似乎在所难免 。 黄先生认为应从《冯君衡神道碑》 , 只是基于推测 。 如果说《冯君衡神道碑》作于后 , 与《冯君衡墓志》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对墓志错误的修改 , 那么时间更晚的《高元珪墓志》《高力士墓志》《高力士神道碑》对祖父的记载竟然也各执一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