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以“檀渊之盟”为标志,北宋进入了“花钱买平安”的模式

【历史故事】以“檀渊之盟”为标志,北宋进入了“花钱买平安”的模式
文章图片
自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建国 , 北宋走上了成长之路 , 和之前的其他朝代一样 , 创业起始的太祖、太宗靠武力来开拓疆域壮大力量 , 但这种对外进攻的节奏仅历经两朝便告一段落 , 对外攻势戛然而止 。
不进攻便意味着丧失了对外的主动权 , 面对辽和西夏这“西北二敌”日益频繁的袭扰 , 是战是和在朝堂之上争论不下 。
真宗、仁宗两朝秉持着“慎守祖宗基业 , 不贪无用之地”的理念处理边疆危机 , 以“檀渊之盟”为标志 ,
北宋对外政策日益软弱 , 能用和平手段解决的绝不诉诸武力 , 进入了“花钱买平安”的模式 ,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
【历史故事】以“檀渊之盟”为标志,北宋进入了“花钱买平安”的模式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以“檀渊之盟”为标志,北宋进入了“花钱买平安”的模式】北宋当时为何采取这种不武的政策?
和当时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 北宋政权的建立和其它朝代不一样 , 没有大的刀光剑影 , 更没有血流成河 , 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 对社会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冲击 , 这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
又因为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 , 江南、巴蜀的经济发展迅速 , 北宋有了一个富饶的后花园 ,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 后世有学者估算北宋在真宗朝咸平三年时的GDP就达到了265.5亿美元 , 占当时全球GDP的22.7% , 人均GDP达到了2280美元 , 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1800年人均GDP只有1250美元 , 约是八百年前北宋经济水平的一半 。
真宗朝开始停止攻势 , 进行战略防守 , 也就意味着要被动的遭遇更多的危机 。
公元999年 , 在侵宋之举中断十年之后 , 辽国以重兵南下侵宋 , 双方互有损伤;五年后 , 辽国再次以重兵绕道澶州 , 直逼北宋心脏地带 , 双方签下“澶渊之盟” , 北宋以每年银绢三十万的代价换来了辽兵的退去 。 公元1040年 , 西夏开始大举进犯北宋边境 , 三年的时间 ,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三败 , 北宋在这三次战役中兵力损失巨大 , 再也无力在西北进行大规模战争 , 北宋以数十万财货换回了西北暂时的和平 。
花钱买平安到底值不值?北宋政府真是因为财大气粗还是另有苦衷?
我们不得而知 , 但据文献记载内容分析 , 虽然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的生存 , 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并不是一种落后的理念 。
【历史故事】以“檀渊之盟”为标志,北宋进入了“花钱买平安”的模式
文章图片
花小钱办大事 。
战争拼的就是双方的经济实力 , 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 北宋建国后 , 经济迅速发展 , 收入大幅增加 , 但是国并不富兵亦不强 , 财政日益捉襟见肘 , 究其原因 , 军费开支占了大头 。 北宋正规军的数量从太祖末年的不足三十八万 , 到仁宗朝的一百二十六万 , 三十年的时间增长了三倍多 , 国家的财富都被消耗在养兵上 。
据陈襄《论冗兵札子》记载:治平二年 , 天下所入财用大数 , 都约缗钱六千余万 , 养兵之费用约五千万 , 乃是六分之财 , 兵占其五 。
这些还都是养兵最基本费用 , 如发生战争 , 则将是另外一番情形 , 比如宋夏战争开始前 , 北宋每年养兵的费用在两千四百一十万 , 战争期间 , 迅速增至四千六百七十万 , 差不多翻了一番 。 而“澶渊之盟”中送给辽国的钱财是多少呢?仅仅是每年银绢三十万 , 不到北宋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 , 秉持着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 , 北宋政府用钱一次次的渡过了难关
。 我们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何不到万不得已 , 北宋政权更倾向于花钱买平安 , 因为战争打不起 。
损兵折将之痛 。
北宋建立之初 , 为了防范再出现“黄袍加身”再次出现 , 太祖、太宗建立了诸多制度弱化武将的权力 , 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官地位最高、文武分途最彻底的时代 , 直接造成了武将群体缺乏活力 , 继而影响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 将领不习戈马 , 兵士不耐劳苦 , 这是北宋正规军大多数时候的真实写照 。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 ,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役 , 宋军三战三败 , 北宋的精锐部队禁军战死近三万人 , 一大批高级将领阵亡 , 好水川之战 , 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任福、桑怿全部战死;定川寨之战 , 宋军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 。
本来作战素质就不行的宋军 , 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损兵折将 , 朝廷也清楚 , 再这样打下去 , 可能真的会没有能统兵出征的将领 , 军队中的精锐力量也要消耗殆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