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 , 它可以为国家和帝王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 最开始隋文帝设立了进士科 , 而后随着演变和发展 , 科举制的形成便愈发完善 。
尽管这项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利有弊 , 但在历朝历代还是有着举足若轻的位置 。
【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文章图片
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也会有一些调整或改变 , 但最有意思的是在明朝 , 朱元璋曾在一次科举考试之后非常不高兴 , 甚至一怒之下停了科举 ,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才重新开启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按“套路”出题的考试
洪武四年时 , 不少踌躇满志的学子们都前来参加考试 , 许多经过了层层选拔的学子们更显得春风得意 , 因为这一年朱元璋忽然下令特批将三年一次的乡试改为一年一次 。
此条皇榜一出 , 许多在家刻苦读书的学子们都十分激动 , 要知道 , 他们在家潜心学习、发奋读书 , 如果在考试前出了一点点的小差错 , 或是没有考中 , 那就要再等三年 , 寒来暑往 , 因此 , 这样的政策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
【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文章图片
眼看就要参加殿试 , 大好仕途就在眼前 , 然而等殿试开始 , 这些学子们却傻眼了!
按照传统的殿试流程 , 学子们进入殿内 , 经过点名和各项礼节之后 , 就会按照考官颁发的策题进行回答 。
而皇帝则是作为殿试中的主要考官 , 参考的学子可以和皇帝展开问答和交流 , 还能够和上届已经中第的人员进行一些学术交流 , 可以说 , 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弥足珍贵 , 即使没有中第 , 能够跟天子和一些饱学之士进行交流 , 也能够增长不少的眼界和学识 。
可这次却不同了 , 好不容易等到殿试开始 , 学子们却没有等来策题 , 而是见卫士们从殿外抬进了三筐稻谷 , 让他们去分辨和评价这些稻谷的优劣 。
【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文章图片
这些学子们上前查看了三筐稻米 , 面对明显不同的稻谷 , 却讲述得乱七八糟 , 有些从外观上讲解 , 还有的人说这三筐稻米来自不同的地方 , 一定是水土不同 , 才导致稻谷长得不一样 , 长篇大论 , 空话连篇 。
有些人甚至开始卖弄自己的地理知识 , 夸夸其谈 , 却没有一个讲在点上 。
刘伯温看到稻米 , 脸色大变
对比起这些学子们的一头雾水 , 刘伯温看到这三筐稻米时 , 却是脸色骤变 , 他知道 , 今天这场殿试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 而是朱元璋为了惩治掌管军饷的中军都督府 。
【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文章图片
殿上的三筐稻米 , 便是其中的罪证 , 这三筐稻米来自不同的地方 , 分别是扬州、太仓还有军仓 , 这其中包含的意义也不同 , 要知道 , 粮食的好坏关系着民生大计、关乎着国家命脉 。
但是再看这三筐稻米 , 水平可谓参差不齐 , 扬州的粮食粒粒饱满 , 说明这一年风调雨顺 , 粮食长得也好 , 而太仓的粮食却有些发霉 , 最差的就是军仓的粮食 , 粮食干瘪不说 , 里面甚至还掺杂着稻草 。
显然是有人克扣了军饷 , 否则这样的军粮派发下去 , 将士们还如何打仗 。
【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文章图片
朱元璋本就是乞丐出身 , 一直都非常痛恨贪污腐败的行为 , 继位之后对于贪污罪更是严厉执行 。
果不其然 , 在大殿之上 , 朱元璋以这三筐稻米为由 , 处死了掌管军饷的大臣 。
不识五谷的江南才子
不过除了要惩治贪污军饷的奸佞之外 ,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十分震惊于在场学子的夸夸其谈 , 粮食是国之根本 , 可这些饱读诗书的学子们却却一心只读圣贤书 , 两耳不闻窗外事吗?
对这些稻谷的分析明显答非所问 , 朱元璋对于考生的回答也是眉头紧锁 , 他实在没想到现在的读书人为何一点不关心民生大计 。
【历史故事】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不好,有人要死
文章图片
朱元璋不解 , 叫来主考官询问 , 这一问才知道 , 站在殿中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全部都来自南方 , 依山傍水、自然不缺粮食 。
而且大多都来自于富贵的家庭 , 自幼衣食无忧 , 饭来张口 , 衣来伸手 , 哪里关心粮食的好坏 , 更是体会不到民间疾苦 。
北方曾遭受元朝的大肆破坏 , 百姓们本就过的疾苦 , 哪里供养得起孩子读书呢 , 所以这次从北方前来参加考试的人是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