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朝太监干政,有其特殊的权力和特有方式

在明朝中期后 , 太监的干政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 虽然明朝的太监没有能像晚唐那样 , 能扶立或废去皇帝 , 但明朝太监对于朝政决策的干预是比较严重的 。 特别是由太监掌控的司礼监 , 拥有特殊的权力 , 并有特有的干政方式 。
明中叶以后 , 朝中出现了明朝特有的一些较奇怪的现象 , 有好几位皇帝都有懒政、怠政状态 , 不喜欢上朝理政 , 而喜欢以他们所幸趣的方式去满足各自的特殊爱好 。 或喜欢斗蛐蛐(如宣宗朱瞻基) , 或酷爱玩猛兽(如宪宗朱见深) , 或爱好炼丹方术(如世宗朱厚璁) , 或爱吃春药、爱女色(如穆宗朱载垕) , 或喜欢敛财聚宝(如神宗朱翊钧) , 或酷爱干木匠活(如熹宗朱由校)等 , 他们忙碌着玩他们所幸趣的 , 感到很过瘾 , 而不喜欢上朝理政 。 于是 , 这便让宫中太监有了可乘之机 。 因为明朝这些深居宫中 , 或忙于玩乐的皇帝 , 需要身边的太监来辅助他们 , 一是代理他们处理朝政 , 比如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批红”等;二是需要太监来制衡内阁大臣 , 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去制约内阁首辅等 。
而正是皇帝需要太监辅佐 , 因而 , 明朝的太监便充分利用皇帝重用他们的机会 , 伺机揽权擅政 。
明朝太监干政 , 有其特殊的权力和特有方式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明代太监有代行皇帝“批红”的特殊权力 , 这是太监们借机干预朝政、擅自作决策的重要方式 。
众所周知 , “批红”原本是皇帝的特殊权力 , 是皇权至上重要体现 , 是皇帝行行使决策权的具体手段 。 皇帝正是通过“批红”来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 , 对各部各衙门上奏的方案进行审批 。
更重要的是 , 内阁所票拟的文件必须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生效 。 阁臣们的“票拟”若未经“批红” , 便成了一纸空文 。
【历史故事】明朝太监干政,有其特殊的权力和特有方式
文章图片
但是 , 内阁以及皇帝直管的一些机构上报的文件往往是比较多的 , 皇帝处理不过来 , 便让司礼监的宦官辅助处理 , 于是 , 便形成了一种代行“批红”的惯例 , 成了一种默认的制度 。
而当宦官有了“批红”权 , 便有了代行皇帝决策的部分权力 , 进而也有了制约内阁的重要权力 。
当皇帝懒政、怠政时 , 皇帝的“批红”权常被宦官所掌握 , 司礼监的太监代行皇帝的决策权 , 如由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或掌印太监代为阅览并“批红” , 这相当于替皇帝作决策 , 这是干政的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
还有一种状况 , 那就是由于皇帝尚年幼(比如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才九岁) , 显然还不太懂得对奏章进行“批红” , 这便让王振等有了可乘之机 , 英宗年幼时 , 有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辅佐 , 王振才暂时不敢干政 , 但在张氏和“三杨”去世后 , 王振便开始擅政了 。
明中叶后 , 那些厌政怠政的皇帝往往长期不上朝理政 , 而他们又想牢牢抓住皇权 , 自然不敢代行“批红”的权力交给内阁大臣 , 但是 , 他们又不想理政 , 于是 , 便让他们身边的太监来代行“批红” 。
而当代行“批红”的权力掌握在司礼监太监手里 , 司礼监的太监等于是代行行使皇帝的部分权力 , 也就是有权替皇帝作出部分决策权 。 如此一来 , 太监就有很大的机会可是干预朝政 。
黄宗羲非常深刻地指出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巨大危害 , 他说:“宦官之祸 , 历汉、唐、宋而相去无几 , 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 。 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宦官 , 无奉行阉官之朝政 。 今夫宰相六部 , 朝政所自出也 。 而本章之批答 , 先有口传 , 后有票拟 , 天下之财富 , 先内库而后太仓 。 天下之刑狱 , 先东厂而后法司 。 其他无不皆然 。 ”
【历史故事】明朝太监干政,有其特殊的权力和特有方式
文章图片
黄宗羲
显然 , 在黄宗羲看来 , 汉、唐、宋有干预朝政的宦官干 , 而明代却有奉行阉官的朝政 , 朝中大权由宦官所把持着 , 朝政成了宦官的朝政 , 内庭的各方面权力皆比外庭优先 , 太监干政严重破坏了朝廷政局 , 造成畸形的专制和腐败 。
第二 , 明朝太监掌握着上呈奏章、传宣御旨、核审盖印等各个环节 , 在大臣上奏和皇帝传旨的过程中伺机干预 , 拦截奏章上报 , 阻止圣旨下传 , 甚至矫改旨意或假传圣旨等 。 太监从这些方面进行干政 , 使朝中大臣很准应对 。
明朝自宣宗时起 , 便大大加强司礼监的权力 , 而其中的一项权力 , 便是掌控着上呈和下传的政令传递途径 。 在大臣上奏章的过程中 , 在皇帝下传圣旨时 , 太监皆有机会在各种环节进行干预 。 比如 , 扣住奏章迟报、留住圣旨迟发 , 或者审核盖印时拖时间甚至矫改旨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