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

后人评论诸葛亮及其《隆中对》 , 由于种种原因 , 往往出现溢美和回护之词 。 《隆中对》中睿智的判断 , 有时被赋予光艳的色彩;其中的不足 , 甚至也被认为是美玉的本色 。 这样就在思想上神化了诸葛亮 , 增加了理解的混乱 。
后世更是受《三国演义》影响 , 对诸葛亮近乎神话似的吹捧 , 但是脱掉诸葛亮的八卦袍、摈弃其呼风唤雨的本领 , 他究竟该如何评价?
要客观地评价《隆中对》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 , 这比起对《隆中对》一味赞扬 , 一味辩解 , 要有益得多 。 凭证据 , 究形势 , 验效果 , 论得失 , 探缘由 , 这种科学的研究无损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 , 只会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隆中对》 , 更准确地理解诸葛亮的贡献 。
《隆中对》近期方略和诸葛亮在实施中的作用
《隆中对》的提出 , 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 , 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 。 它无疑是提供给刘备的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 。 以后历史的发展 , 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 。
《隆中对》坚实的事实基础如下:
1、曹操已牢固地据有北方 , 居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 , 必须承认这种现状 , 不可与之争锋 , 也无从与之妥协 。
2、曹操即将凭借其优势力量 , 向南方用兵 , 而南方长江流域地境则分陈着扬(孙权)、荆(刘表)、益(刘璋)三股独立存在、彼此尚无联系的力量 。 这三股力量 , 尤其是荆、扬力量 , 如何因应时局 , 调整步骤 , 共抗曹兵 , 是形势发展的关键所在 , 需要能动地加以处理 。 处理得当 , 形势发展会有利于抗曹阵营 , 刘备也会赢得存在和壮大的机会 。
根据对形势的基本估计 ,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作为近期目标:
1、取刘表
这是可行的一着 , 但刘备不敢 。 刘表据荆州已历二十余年 , 虽然无甚作为 , 但是在平常情况下还可以保境安民 。 刘备是惊弓之鸟 , 羁旅寄寓 , 在荆州无根基 。 只凭数千之众 , 欲吞并刘表 , 需要相当的胆略才识才行 , 而这正是刘备所缺乏的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
文章图片
刘备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注 , 当北方曹兵猝至之时 , 刘备自新野急奔襄阳 , 其时刘表已死 , 诸葛亮说刘备攻刘表之子刘琮以据荆州 , 刘备以“不忍”相答 。 后人论及此事 , 大抵以政治信义推崇刘备 。 但是看看前面的刘备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个人历史 , 可知恪守政治信义并非刘备的特点 。
赤壁之战后刘备拒绝孙吴水军假道攻蜀 , 说:“汝欲取蜀 , 吾当被发入山 , 不失信于天下也 。 ”但是没过几年 , 刘备乘受刘璋之邀的机会而覆刘璋之师 , 何曾顾及政治信义?所以刘备所谓不忍取荆州 , 只能用不敢来解释 。 只是到了赤壁战后刘备成为胜利者的一员 , 荆州的一部分才自然而然地落入刘备之手 。
2、取刘璋
刘璋偏处西南 , 无碍大局 , 尤其是于当前抗曹没有直接作用 , 刘备决无溯流千里 , 越峡逾巴 , 冒险取蜀的可能与必要 。 但《隆中对》认为 , 这是刘备植根所在 , 应当相机取之 。
3、承认孙吴力量的存在并与之结盟
孙刘结盟 , 主动权并不在诸葛亮、刘备而在鲁肃、孙权之手 。 此时孙权正从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中走出来 , 从京口凝视着长江上游的烽烟 。 他知道如果曹军得以久据荆州 , 下一个将要受害的地方就该是江东了 。 实际上 , 在赤壁之战的同时或稍后 , 曹操与孙权的巢湖之战就已开始 。 孙权只有两种选择 , 降曹或抗曹 。 即令降曹 , 也得保住江东基业 , 这又必须能战才行;不能战 , 降曹后迟早必被吃掉 。 不论是降是战 , 当务之急都是支援承受曹军主力压迫的刘备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
文章图片
孙权
朱熹论及此问题时说:“孔明之请救 , 知其不得不救 。 孙权之救备 , 须著救也 。 不如此 , 便当迎操矣 。 此亦非相识 , 势使然也 。 ”孙刘结盟 , 是一方求救 , 一方不得不救 , 于双方都需要 , 都有利 。 至于双方冲突的可能性 , 此时尚未出现 。
《隆中对》近期方略大概如此 。
《隆中对》的远期方略与刘备的作用
《隆中对》远期方略 , 是关于入蜀、治蜀和自秦川、宛洛北伐等事 。 近期方略与远期方略合而观之 , 《隆中对》似乎是一个进取的开拓的方略 。 这个方略能够实行到什么程度 , 一靠客观条件 , 二靠刘备有坚定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