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一种循环:从向朗事件、看蜀汉军职的“位阶化”

“差遣职务”取代正式职务、而正式职务又演化为“位阶标志” , 是官制变迁的一种循环 。
向朗是向宠叔父 , 相府长史(幕僚长) , 可以视作丞相幕府的核心人物 。
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向朗的履历变化 。 这个变化清晰反映出蜀汉政权中“将军号”的虚职化、位阶化 。
街亭之战(228)马谡战败逃亡 , 向朗知情不报 。 诸葛亮恨之 , 削其爵位 。
亮死 , 向朗迁“左将军” 。 但在任不典事 , 却潜心经传、刊校杂书 , “悠游无事三十年” 。 直到八十岁去世 。
亮卒后(朗)徙左将军 , 追论旧功 , 封显明亭侯 , 位特进 。 自去长史 , 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 乃更潜心典籍 , 孜孜不倦 。 --《蜀书十一向朗传》
左将军本是显职 。 向朗在左将军任上、不典兵、不典事 , 反而悠游闲散 , 醉心杂务;可知彼时“左将军”已经完全沦为虚职 。
如果从向朗案例出发 , 会发现蜀汉建国伊始 , “将军”便已失去其“将军(统帅军队)”的作用 , 反而演化为“表示朝班位次”的特殊标志 。
换言之 , 蜀汉之将军 , 与军务已经无关 , 而是“品级地位”的象征 。
本文共5200字 , 阅读需10分钟
将军号的变化
蜀汉的将军号无关职位、而表品级 。
蜀汉政权的将军号、取代两汉的“俸禄秩阶”(即XX石粮食代表的俸禄)成为全新的官阶标志、有其特殊之处 。
注:关于蜀汉“将军号泛滥”的具体原因 , 我之前另有文章详述 。
简言之、即刘备入川之初(214)、因地盘有限 , 郡守、令长的数量无法满足各个派系 , 故利用“无定员限制”的杂号将军 , 大封群臣 , 以此笼络人心 。
两汉的“俸禄秩阶”有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直至六百、四百乃至更低 。 级别划分相当粗放 。
【爱历史】一种循环:从向朗事件、看蜀汉军职的“位阶化”】大抵对应“公卿、重号将军”(万石至中二千石)、“郡守、杂号将军”(二千石)、“宦皇帝者”(比二千石)、“上公幕府长史”(千石)、“县令/长”(六百、四百石)等等 。
注:“宦皇帝者”可以理解为“皇帝的亲随使唤人” 。 类似侍中、尚书、常侍 , 都属于“宦皇帝者” 。
魏晋将其重新拟定为九品 , 大约与彼时的“九品官人法”有关 。
蜀汉自诩“承袭汉祚” , 不用九品制度 。 故选择其他手段 , 划定官僚品级 。
蜀汉选择的方式、便是利用“将军号”来表示品级 。
按汉制、除“重号将军”位在公卿之列 , 其余偏裨杂号一概按“二千石”处理 。
问题是、两汉对外作战的“时间比例”相对较低、将军并不常置 。 有事临时任免、战罢收缴印信 。
将军 , 不常置 。 本注曰:掌征伐背叛 。 --《后汉书百官志》
【爱历史】一种循环:从向朗事件、看蜀汉军职的“位阶化”
文章图片
将军印号 , 出征授予 , 战罢收缴
但东汉桓灵以降、几乎无岁不灾、无年不乱 , 无论是“对外征伐”(羌胡)还是“对内镇压”(太平道) , 战争频率已经大大增加 。
从数量上看、东汉末期将军称号激增 。 而蜀汉一国的“将军名号”(62种) , 数量便已超过西汉(47种)、直逼东汉(75种) 。 如果考虑到蜀汉立国不足半个世纪、比例可谓惊人 。
注:数字引自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甲篇第一章 。
因此 , 汉制里秩阶统一为“二千石”的偏裨杂号 , 实际不可能“在地位上真正相等” 。
杂号将军高于偏将军、偏将军又高于裨将军、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部分杂号 , 也逐渐演化为重号 。
比如曹魏的四征、四镇将军 , 往往身兼督军职务 , 镇守各方 。 征西都督雍凉、征南都督荆豫、征东都督徐扬、镇北都督幽冀(所谓河北诸军事) 。 案例极多 , 不再赘述 。
蜀汉的杂号将军 , 与曹魏名称相似、但位阶差异极大 , 自成系统 。
比如曹魏的“四征将军” , 拟于四方(前后左右) , 位逼上公;但蜀汉的“四征将军”却地位最低(“征镇安平”当中) , 仅仅拟于九卿 。
魏蜀之“杂号大将军”亦有不同 。
曹魏之“杂号大” , 表“资深”之意;在职长久、居官有功即可晋升(如“征西将军”晋升为“征西大将军”) 。 蜀汉之“杂号大”则无关资历 , 另有升迁次序 。
左将军的特殊含义
“左将军”是分析蜀汉官制位阶的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