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神剧中 , 司礼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 , 是嘉靖平衡朝堂的重要政治力量 , 同时也是整部剧剧情推进的重要推手 。 这篇文章就来为各位看官解析一下大明司礼监的那些事 。
【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司礼监是怎么来的?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1368年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 , 国号大明 。 这个封建历史上最后的汉人王朝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在政府职能设置上 , 基本上照搬了元朝的组织架构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朱元璋的统治越发稳固 , 需求越来越多 。 对于内廷的宦官和宫女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 这也促使了朱元璋多次对内廷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 最终形成了“十二监 , 四司 , 八局”的架构 , 这也是大明延续了200余年的内廷组织架构 。
【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司礼监这个机构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 是在洪武十七年 。 朱元璋下旨设立司礼监 。
“司礼监 , 掌宫廷礼仪 , 凡正旦、冬至等节 , 命妇朝贺等礼 , 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 ”
通过这道旨意 , 可以清楚地看出朱元璋设立司礼监的目的 , 只是为掌管宫廷礼仪 , 顺带纠察一下违反礼法的人 。 这个时候的司礼监 , 与内廷权利核心还距离很远 , 不过是一个管礼仪 , 管秩序的存在 。
洪武二十八年 , 朱元璋再次调整内廷 , 司礼监的职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掌管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 , 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 ”
这道旨意我们可以分成两块来看 , 第一块 , 掌管婚丧祭礼仪 , 这是对司礼监以前事务的具体化 。 这也是强化司礼监对于礼仪的管理范畴 。 第二块 , 御前勘合 , 赏赐笔墨书画 , 内使人出门马牌 , 监督光禄司的酒宴 , 酒席供应等事 。
【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第二块的内容可就厉害了 , 通过第二块的工作内容就可以看出 , 司礼监要长期陪在皇帝的身边 , 妥妥的皇帝秘书 。 越接近权利核心 , 所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多 。
虽然在这个时候 , 司礼监还属于一般部门 , 但是 , 经常游走在皇帝身边 , 机会很快就会来临 。
【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宣帝的决定
真正让司礼监走上权力巅峰的是明宣帝朱瞻基 , 由于被外庭的大臣虐得实在受不了 。 这位朱元璋的重孙子终于将太爷爷的命令抛到脑后 , 他下旨设立内书堂 , 让翰林官来为太监们上课 , 这场宦官扫盲运动 , 不仅扫除了内廷的文盲 , 也扫除了宦官干政的最后一道关卡 。
随着后来皇帝工作时间与政务增加呈现明显的反比 , 终于票拟这项制度应运而生 , 随着票拟的出现 , 内阁的权利也达到了顶峰 。 相应的 , 代表皇权的批红也产生了 , 皇帝用批红来制衡内阁票拟的权利 。
于是 , 经过内书堂培训过的 , 知识过硬的司礼监太监便成为专管批红的太监 , 这也就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的由来 。 在《大明王朝1566》中 , 陈洪、黄锦、石公公都担任过此职务 。
【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英宗的契机
由于明英宗登基时候年龄尚幼无法独立处理政务 , 所以张太后便下令国家政务的处理都是由内阁进行票拟 , 司礼监负责批红 。 从此 , 司礼监便正式开始介入朝堂政务的处理工作 , 相较于宣帝时期只是负责批红 , 英宗时期的司礼监已经可以对票拟提出意见 。 而资质平庸的英宗对于司礼监协助处理政务十分认同 。 于是 , 司礼监便超越了内廷所有衙门 , 登上了内廷第一衙门的宝座 , 这也就造成了司礼监的权利在不断扩大 。
司礼监权利扩大的关键一步 , 便是掌握内廷重要岗位的人事权 , 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 , 东厂等大权皆归司礼监 。 随着司礼监权利的不断扩大 , 司礼监的架构也进行了调整 , 形成了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的组织架构 。
司礼监形成了以掌印太监作为司礼监一把手 , 与二把手首席秉笔太监为首脑的 , 数名秉笔太监作为权利核心的 , 辅以若干办事人员的内廷最高权利机构 。
【历史故事】解读《大明王朝1566》番外篇——司礼监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
剧中的司礼监
在《大明王朝1566》中司礼监作为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 , 一直参与着朝廷的政策制定 , 与内阁分庭抗礼 , 是皇帝最信任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