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 , 都知道水淹七军的故事: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 , 曹操命曹仁兵出樊城 , 攻打关羽 , 同时让于禁做策应 。
但是正值秋天 , 连绵暴雨后汉水泛滥 , 平地水深数丈 , 于禁所率的七军将士都被淹没在水里 , 汪洋一片 , 无法作战 。 于禁只好投降关羽 , 魏将庞德则被斩杀 。
那么 , 水淹七军是淹的哪“七军”呢?
1、历史最早的军队分为九军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在历史上存在关于行军布阵的说法 , 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 , 根源都是来自于九军之法 。 九军的来历则与黄帝的大臣风后有关 。 风后即风伯 , 是上古风姓部落首领 , 源自燧人氏 , 是伏羲之子 , 以主司天文、可预知风雨而得名 。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文章图片
黄帝征讨作乱蚩尤时 , 最初无法取胜 , 九战九败 , 最终拜风后等人为将 , 而风后“善伏羲之道 , 因八卦设九宫 , 以安营垒” , 风后以伏羲八卦为本 , 设八阵图、九宫军 , 行军布阵 , 一举打败了蚩尤 。
这里的八阵图、九宫军就是大家常说的“九宫八卦阵” 。 九军是在离、艮、兑、乾、巽、震、坤、坎里加一个中卦 , 九宫可理解为九军 , 由九军按八卦方位布成的军阵 , 通俗的讲就是前、后、左、中、右、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九军 。 当然 , 这里的九军与后世的六军、三军有本质不同 。
2、西周军队分为六军、三军
根据西周的军制 , 军队分为六军、三军 。 这源自《周礼》所定的规矩:“王六军 , 大国三军 , 次国二军 , 小国一军 。 ”此处的“王”是指“王师” , 即天子的军队 , 大国、次国、小国是根据分封时所获爵位不同来区分的 。
“王六军”有多少兵士组成呢?答应是:72000人;三军则由36000兵士组成 。 但是 , 从春秋末期开始 , 各诸侯不断扩军 , 大多从人数上都超越了“王师” , 甚至诸侯所属的公卿也擅自设立三军 , 与国君抗衡 。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文章图片
对此《左传》记载了一个历史事件就说明了当时的情况:鲁国季武子想设立三军 , 大夫叔孙豹劝他:“不可 。 天子作师 , 公帅之 , 以征不德 。 元侯作师 , 卿帅之 , 以承天子 。 诸侯有卿无军 , 帅教卫以赞元侯 。 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 , 帅赋以从诸侯 。 ”
叔孙豹所说大意如下:不可以 。 根据周制 , 天子可拥有六军 , 由大公统率 , 征讨不义之国 。 大的诸侯拥有三军 , 由六卿统帅 , 可随天子出征 。 小的诸侯设六卿而没有三军 , 由六卿统率武士辅助国政 。 伯、子、男以下的小国 , 如果国内有大夫 , 而没有天子任命的卿 , 只能派武士随同诸侯征战 , 不能单独出征 。
西周的六军、三军与风后的九宫军 , 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 九宫军是行军作战时的一种阵型、阵势 , 根源上是一种“法” 。 而西周的六军、三军是军队组成的一种结构 , 从根源上讲是一种“制” 。
3、六军、三军如何演变成七军
关于“王六军”的具体名称 , 目前没有形成共识 。 很多人认为 , 所谓的六军是泛指 , 并无太多实际意义 。 也有人认为 , 六军是指上军、下军、左军、右军、虞军、中军 。 其中的虞军负责行军时的前哨侦察 , 驻军时的巡逻安保;中军则是主将所率的主力部队 。
对于“三军”人们通常认为是指上军、下军、中军 。 先秦时期 , 诸侯征战以战车为主 , 因为只有贵族士大夫才能养得起战车、战马 。 后来战胜国拥有了大量俘虏 , 就把他们和服兵役的平民编成步兵 , 跟在战车后面作战 。
【爱历史】三国历史上的水淹七军,是指哪“七军”?
文章图片
因此 , 三军是由战车、兵步两部分组成 。 到了春秋时的晋文公时 , 步兵才成为单独的兵种 。 当时 , 晋国为抵抗狄族侵犯 , 在三军基础上设立了“三行” , 即中行、右行、左行 , 合称为“六军” 。 这里的六军和“王六军”不是一个概念 。
六军、三军如何演变成七军的呢?这是因为从战国时期开始 , 诸侯为了征地盘 , 置周天子不顾 , 纷纷扩军 , 从建制规模上已大大超越了“王六军” 。 而周天子管不过来 , 也管不了 , 只好默认诸侯们的扩军行为 。
同时 , 发端于战国时期的军事理论日渐成熟 , 经过数代人、数位著名军事家比如姜太公、司马穰苴、孙武、孙膑、诸葛亮等人的实践和总结 , 六军、三军的传统体系已被打破 , 七军体系正式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