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二 )


2020年 , 《第十一回》《又见奈良》都在金鸡影展进行了展映 , 但小天错过了 , 因此特别期待后一年的展映 , “去年最后看到了IMAX版4K修复的《花样年华》 , 这趟行程特别满足 。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工作之后 , 时间有限 , 虽然小天居住在上海 , 但北京、厦门 , 甚至平遥都会适当轮流一样进行选择 , “几个影展跑下来 , 会遇到很多学生党 , 就像自己读书的时候那样 , 追着电影节‘跑’ , 看很多的电影 。 而且在不同影展影节 , 也会参与各种像大师班那样的活动 。 ”
大家也会在群里交流影片质量 , 毕竟很多电影都会在不同影展“露脸” , “比如我先在上影节看的《又在奈良》 , 后来很多人就开始为此去了厦门 。 去年平遥大爆的《宇宙探索编辑部》 , 为此很多朋友在北影节的时候 , 都集中抢这部电影 。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对于小天而言 , 最大不同就是随着现在影展越来越多 , 尤其像北上广这些城市 , 不定时会有各种香港影展、俄罗斯影展、德国影展……各类影展 , 对于影迷而言 , 有了更多修复老片 , 或者热门外片的观看机会 。
这种变化对于从业者而言 , 感受更加直观 。
“完善”
从影迷 , 到学电影的学生 , 再到从业者 , 古月对电影节的参与不仅限于观影 , “尤其是这几年 , 电影节系统越来越完善 , 像我们很多片方都会去根据电影节的时间倒推整个制作周期 。 ”
随着各个电影节数量越来越多 , 尤其对于很多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而言 , 影节的竞赛单元尤为重要 。 当关注度日渐变高 , 电影制片方也将其作为了重要的宣传阵地 , 尤其是中小成本的影片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到北京国际电影节 , 再到近年崛起的平遥国际影展、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 各家竞赛单元的选择也较为多样 , “尤其是像平遥 , 这种主要聚焦在新人导演的影节 , 同样能带来更多可能 , 也让这些新人导演 , 有更多机会 。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电影节作为一个较大的平台而言 , 它不仅仅是承担着影片放映的功能 , 站在市场角度 , 它同样是电影交易的平台 , 是助推一部电影能更好走上市场的载体 。
回看过去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竞赛片 , 很显然 , 在保证电影艺术性的当下 , 商业性会相对弱化 。 其中 , 万玛才旦的《五彩神箭》 , 霍建起的《1980年代的爱情》等片 , 都得到了很好的艺术证明 , 只是在后续的市场表现来看 , 相对乏力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当然 , 那几年里也不乏《激战》《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这类商业性较强的作品 , 并都在市场上 , 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
但近几年的官方片单中 , 即便有艺术性较强的《又见奈良》《东北虎》《风平浪静》等华语电影 , 都在电影节之后 , 陆续走上市场 , 而彼时电影节的口碑 , 成为了这些作品重要的宣传利器 。
“最明显的就是李霄峰的《风平浪静》 , 上影节之后没多久就定档 , 然后借着一些临近上映期的影节影展进行宣传路演 , 进行口碑孵化 。 ”古月分析道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不仅仅是上影节 , 北影节在主竞赛的选片上 , 也做出了改变 。
从过往《红海行动》《一代宗师》等影片入围 , 到今年《妈妈!》《海的尽头是草原》《回西藏》等华语电影入围 , 尤其是《妈妈!》和《海的尽头是草原》 , 更是在不久后的中秋档和观众见面 。
一位从事影展工作的人员谈到 , “如果《妈妈!》按原计划5月上映 , 会不会选择去北影节 , 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 ”
对电影的爱,从这里出发|回首这十年系列报道
文章图片
从近几年来看 , 当国内电影节的体系越来越完善 , 影节越来越是沟通市场的一座桥梁 , 去为前往参与影节的观众带去光影飨宴的同时 , 也为后续的院线市场输入更多的可能 。
这种输出是相互的 , 随着电影节自身质量的提高 , 也让选片会有机会邀请到更高质量的海外影片参赛 , 进而真正地“引进来” , 推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 不同国家之间的电影节合作 , 让更多中国电影作为代表“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