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夹带了哪些“私货”

不可否认 , 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 是一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作 , 而“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也是对司马迁最公正的评价 。
但有一点不能回避的是 , 司马迁在《史记》中 , 还是夹带了不少“私货”的 。
【爱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夹带了哪些“私货”
文章图片
最明显的例子 , 就是他在书中对霍去病的评价并不高 , 甚至可以说还有一丝贬低的意味 , 另外 , 对卫青的评价也是如此 。
相反 , 他对于李广的评价 , 可谓是极尽溢美之言 , 话里话外都十分推崇 。
并且 , 司马迁这种“贬卫霍 , 推李广”的写作手法 , 并非只有今人才对此提出质疑 , 古时多个朝代的学者 , 都态度鲜明地指出 , 太史公司马迁对待卫霍明显是“笔法不公” 。
比如曾创东发学派的南宋学者黄震 , 就对此有过点评 。
黄震认为 , 如果要想深入了解卫青与霍去病的功绩 , 那么就必须结合司马迁所著的《李广传》 , 为什么呢?很简单 , 因为司马迁写的《卫霍传》 , 实在是太过“惜字如金”了 。
这话的意思就是 , 很多卫青和霍去病参与并主持的大战 , 司马迁却寥寥数字一笔带过 , 甚至干脆直接忽略 。
而由于李广被司马迁描写得十分详细 , 因此 , 看李广的传记 , 就能更为全面地了解卫青与霍去病的功绩 。
不仅如此 , 黄震还十分尖锐地对司马迁的这种笔法 ,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卫霍深入二千里 , 声振华夷 , 今看其传 , 不值一钱 , 李广每战辄北 , 困踬终身 , 今看其传 , 英风犹在 。 ”---黄震
从黄震的评价中 , 就能够明显感觉出 , 他对司马迁“贬卫霍 , 推李广”的做法十分不满 , 而除了他之外 , 明清时期 , 同样也有不少学者对司马迁的做法 , 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
比如曾著有《明史艺文志》的翰林院编修陈仁锡 , 他就提出 , 若是没有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将军 , 那么“终汉之世 , 边境无宁日矣” 。
所以 , 他更为直白地质问道 , “卫霍之功 , 安可没乎?” 。
还有明代的大学者王世贞 , 他对于司马迁的做法 , 同样也有自己的见解 , 在他看来 , 对汉朝来说 , 威胁最大和“最难者即匈奴耳” , 但卫青与霍去病 , 纵兵千里大漠 , 最终让汉朝免去了这一祸患 , 此等功绩 , 远不是司马迁简单几句“尽出天幸”就能一笔带过的 。
“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 , 数得志焉 , 此岂尽出天幸?”---王世贞
因此 , 王世贞对司马迁刻意简化和忽略卫青的功绩十分不满 , 他干脆在自己的作品中 , 言简意赅地提出评价 , 认为司马迁这种行为 , 属于是“不欲令武士见长耳” 。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 , 王世贞认为 , 司马迁见不到卫霍这种武将风头过盛 。
到了清代 , 同样也是如此 , 也有不少学者对于司马迁区别对待卫霍和李广的手法 , 感到相当的不满 。
清代学者不满的地方 , 大致分为两点:
第一 ,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 , 卫、霍二人所取得的胜利 , 并非是靠着二人的谋略 , 而基本都是“竭民力以成功” , 这分明就是有失公允 。
第二 , 司马迁刻意在其所编著的《佞幸列传》中 , 拿卫、霍二人做类比 , 汉朝那么多佞臣他不用来做比较 , 非要在这里点一下卫青与霍去病 , 可谓是“鄙薄卫霍极矣” 。
从历代的多个学者 , 对于太史公司马迁关于描述记录卫霍的点评来看 , 就充分说明一点 , 太史公对卫青与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 是早就有人提出批评的 , 而非单是今人对此感到质疑 。
【爱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夹带了哪些“私货”
文章图片
所以 , 本文的目的 , 并不是否定太史公这个人和他的成就 , 而是就事论事 , 顺着同样持有此观点的古代学者的思路 , 去探究一下太史公为何会这么做 。
而在我看来 , 太史公之所以会“扬李广而贬卫霍” , 主要的原因是他对卫霍二人有很大意见 。
首先 , 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 , 是司马迁鄙夷二人的根源 。
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 , 那是相当之低 。
先说卫青 , 卫青的母亲叫做卫媪 , 而她名字中的这个“媪” , 其实就是老太太、老妇人的意思 , 原本是不能用来当做名字的 。
但在史料中 , 卫青的母亲均被称为卫媪 , 足以说明 , 她的社会地位极低 , 不然也不会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