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从军旗装到太君盔,是倭风挡不住了,还是因史观不同引发的误读?

某个知名品牌又火了一把 , 但却是用另一种方式火起来的:半壶老酒曾经很喜欢但现在很少购买的“对钩” , 被曝新推出的冬装出现了“太君盔” 。
细看发布会图片 , 我们就会发现确实跟倭寇那种带“屁股帘”的“太君盔”有些相似之处——其实“太君盔”有点高抬了 , 我们似乎应该用《亮剑》中旅长的一句话给它重新命名:“我不管这个粪勺子下边顶着的是什么(后面还有三个字 , 打出来算骂街 , 大家看图片吧)!”
陈旅长是抗日名将 , 如果他知道若干年后 , 被他斥为粪勺子的东西 , 已经登堂入室甚至受到一些人的追捧 , 是不是要挥起马鞭子抽人了?
【历史故事】从军旗装到太君盔,是倭风挡不住了,还是因史观不同引发的误读?
文章图片
从粪勺子“太君盔” , 我们又想起了“军旗装” , 再看看二战历史资料 , 就让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问题服装像雨后的狗尿苔一样从阴沟里冒出来 , 是是倭风挡不住 , 还是因史观不同引发的误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史观 ,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 二战时期 , 苏法两国都出现了不少伸直胳膊敬礼的军队 , 那些人穿着带鹰徽和反万字符号的军装 , 曾经是感觉很荣耀的 。
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照片和影视剧中也能看到 , 头顶带屁股帘的粪勺子 , 那是“翻译官”的标配——他们也觉得能跟“太君”有一点相似之处是很荣耀的 。
当然 , 据品牌方解释 , 那不是“太君盔” , 而是“该造型源自明代笠型盔 。 ”
考验大家历史知识的时候到了:明军的笠型盔真的跟展示出来的那种“时装帽”有传承关系吗?很遗憾 , 半壶老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本质的不同 。
现在一般的博物馆都是免费进的 , 半壶老酒亲手拍到的明军、清军头盔 , 怎么看也不像“太君盔”:有尖角 , 有盔缨 , 绝不像带屁股帘的粪勺子 。
【历史故事】从军旗装到太君盔,是倭风挡不住了,还是因史观不同引发的误读?】其实不用半壶老酒展示太多 , 读者诸君都知道无论是隋唐的明光铠还是明清两朝的绵甲 , 配备的头盔(兜鍪)都不是西瓜壳那样圆溜溜 , 更不像倭寇头盔那样飘荡这几片尿布 , 真正的护颈或者是铁索连环 , 或者是皮革泡钉 , 形制与“太君盔”大不相同 。
【历史故事】从军旗装到太君盔,是倭风挡不住了,还是因史观不同引发的误读?
文章图片
既然品牌方暗指批驳者不懂历史 , 那咱们就再翻翻古籍 , 恰好半壶老酒手边就有《武经总要》和《中国兵器史稿》 。
看《中国兵器史稿》展示的明军头盔 , 读者诸君自然一目了然:4为明御林军用铁锁子盔 , 圆径二尺二寸 , 盔高八寸 , 锁子长一尺;5为明御林军用铁锁子盔 , 圆径二尺 , 盔高八寸 , 锁子长九寸;6为明代铁盔 , 高十一寸五分 , 直径九寸;7与6直径相等 , 高为十一寸二分;8为明代铁盔 , 盔上雕刻双龙向日图形 , 金银嵌饰 。
现存文物可以作证 , 无论是汉军唐军还是明军清军 , 我们的头盔 , 都不是很犯忌讳的坟头形状 , 所以拿“笠型盔”来说事儿 , 是万万说不通的 。
半壶老酒多年学习(不敢说研究)史料 , 兵书也看过几本 , 所以应该不在品牌方所说的对历史文化不通者行列 。
翻遍了古代兵书 , 也没找见“笠型盔” , 不知道这是不是又一种新的发明创造 , 把“太君盔”说成了古代并不存在或翻遍犄角旮旯才能找出来的“笠型盔” 。
除了有实物为证 , 咱们还能从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中找到原图和图说:“有铁、皮、纸三等 , 其制有甲身 , 上缀披膊 , 下属吊腿 , 首则兜鍪顿项 。 贵者铁 , 则有锁甲;次则锦绣缘缯里;马装 , 则并以皮 , 或如列铁 , 或如笏头 , 上者以银饰 , 次则朱漆二种而已 。 ”
从秦汉到盛唐 , 直至不屈的大明 , 兵器盔甲都很威武雄壮 , 甚至可能还有些精美时尚 , 正规军的头盔 , 不但能彰显王师的凛然之气 , 还融入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 一个真伪存疑名不见经传的“笠型盔”为何能引起设计者的兴趣 , 并将其公开展示出来 , 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
【历史故事】从军旗装到太君盔,是倭风挡不住了,还是因史观不同引发的误读?
文章图片
拿老百姓和消费者“没文化”来为自己的“创新服饰”倭风满满辩解 , 显然是说不通的 , 因为现在根本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你知道的 , 我们知道 , 你不知道的 , 我们也可能知道 , 所以我们并没有误解 , 是你低估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
纵向比较 , 我们可以得出这种马粪勺子与中原古代文化无关的结论 , 横向比较 , 我们也能发现很多问题:这种东西 , 跟二战时的盟军装备完全不同 , 它就是倭寇头盔的翻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