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在开始讲述我们今天的话题前 ,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在明朝时 , 一日 , 一花甲樵夫担着一担柴走在狭窄的山路上;此时 , 一年轻书生也要从这条山路上过去 。 樵夫见那书生衣着华贵 , 指定是自己招惹不起的人 , 于是便主动避让;如果书生也在此时避让的话 , 尽管山路狭窄 , 两人也能完美错过 。 然而 , 那书生趾高气扬 , 就这么直直地走过 , 果然 , 那樵夫肩上的柴火勾住了书生的华服 , 书生一走动 , 衣服瞬间就被划破了 。 书生大怒 , 一定要樵夫赔一件一模一样的衣服 , 樵夫哪有那么多钱来买衣服 , 最终两人闹上了公堂 。
【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文章图片
故事到这里 , 我们先卖个关子 , 大家不妨猜猜 , 最后到底是谁赢了这场官司?估计大部分朋友都会猜是书生赢 , 毕竟从表面情况来看 , 的确是樵夫的柴火划破了书生的衣服 。 但是 , 您猜怎么着?樵夫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别着急 , 且往下看 。
【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文章图片
樵夫之所以能赢 , 跟《仪制令》有关 , 这《仪制令》就是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 别怀疑啊 , 明朝的律法可以说是集前朝律法之大成 , 《大明律》的影响贯穿古今 , 其中的《仪制令》更是典型代表 , 里面的内容很简单 , 主要包括12个字——“贱避贵 , 少避长 , 轻避重 , 去避来” , 所以《仪制令》又被称为《十二字令》 。
【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文章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这12字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 首先 , “贱避贵” , 字面上的意思 , 在经过宋末极端理学的洗礼后 , 人们对“士农工商”等级阶级几乎到了魔怔的地步 。 在社会上 , 读书人的社会等级是最高的 , 哪怕这个读书人是个刚过童生试的穷小子 , 富商老爷们也得对他们敬三分 , 因为读书人是“贵” , 而商户则被视为“贱” 。 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个小故事那样 , 故事中的书生是“贵”而樵夫则是“贱” , 所以他才敢那么趾高气扬 。
【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文章图片
【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其次 , 是“少避长” , 具体的意思是年轻人在路上遇到比自己年纪大的 , 尤其是长辈级别的人物 , 要记得避让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一条虽然排在第二 , 但却是《十二字令》中最重要的一条 , 毕竟中国人从古到今提倡的都是“尊老爱幼” , 这在古代也应适用 。 至于“轻避重”和“去避来” , 就更好理解了:负担轻的得避开负担重的;过去的要避过来的 。
【爱历史】“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聊聊明朝时的交通规则
文章图片
综合一下看这条律令 , 尽管有“贵避贱”这种糟粕在其中 ,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 这条律法在当时是极具人性化的 , 且基本做到的“三六九等 , 一应如是” , 对我们现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 最后提的是 , 看了这么多 , 大家应该知道樵夫为什么会赢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