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老蒋的智囊陈布雷,为何会以悲剧结束人生

引言
在老蒋那个圈子里面 , 陈布雷是一个高风亮节 , 有着自己人生信条和操守的文人 。 他和老蒋之间的关系 , 颇有些像是荀彧和曹操 。
在陈布雷的眼里 , 他觉得老蒋是一个可以拯救中国的人 , 为此 , 他忠心服务于这个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人 。
然而 , 随着时局的发展 , 陈布雷这才发觉自己的一腔热血终究是付错了人 。
然而 , 有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 他难以跳出画地为牢的束缚 。
然而 , 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发展当中 , 总有不少人 , 会成为时代的一个缩影 。
【历史故事】老蒋的智囊陈布雷,为何会以悲剧结束人生
文章图片
正文
客观地说 , 陈布雷不是一个政客 , 而是一个书生 , 一介文人 , 他跟随老蒋二十多年的时间当中 , 尽心尽力 , 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
我们此刻作为一个旁观者 , 自然是清醒的 , 然而陷入其中的当局者 , 却是迷茫和苦恼的 。
在那二十多年的时间当中 , 我们可以把陈布雷的人生阶段 , 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从1927年到1934年 , 这七年的时间 , 陈布雷还是陈布雷 , 他还不是老蒋的依附 , 还不是老蒋手中的笔杆子 。
这一阶段的陈布雷 , 仍旧醉心于办报纸的理想之中 , 虽然他同时也帮老蒋写文章 , 但总的来说 , 他属于听调不听宣 。
准确说的话 , 给老蒋写文章 , 属于他的副业 。
他是这么讲述自己当年的那段时光:
“我最初并没有想要丢掉自己的本行 , 所以只是有事就去南京住几天 , 平常还是住在上海 , 搞自己的新闻事业 。 ”
当时的老蒋 , 身价和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当中 。
作为黄埔的校长 , 他身边并不缺乏上战场打仗的人 , 缺乏的是能拿起笔杆子 , 帮他写文章 , 搞理论宣传的人才 。
遇到了陈布雷 , 就像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 。 他对陈布雷是求贤若渴 , 曾多次询问陈布雷 , 希望在他身边担任什么职务 。
然而 , 此刻的陈布雷并不想踏入仕途 , 他也不兜圈子 , 直言自己的理想就是新闻事业 , 并且这是他这辈子的理想 。
当然 , 他也没把话说死 , 倘若是新闻事业这条路走不通 , 倒是愿意为蒋服务 。 愿为私人秘书 , 只是职务不必太高 , 薪水够生活足矣 。
或许 , 陈布雷也没想到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副业会逐渐发展为主业 。
到1934年 , 随着老蒋的地位越发提升 , 陈布雷副业的工作量也变得多了起来 。 他不得不随时往南京跑 , 有时候还得常驻 。
第二阶段是1935年到他去世的1948年 , 总共13年 。
从1935年开始 , 陈布雷已经远离了他当初的职业理想 , 已然成为了老蒋手中的笔杆子 。 三十年代末的时候 , 他担任老蒋侍从室的第二处主任 , 逐渐成为其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幕僚 。
【历史故事】老蒋的智囊陈布雷,为何会以悲剧结束人生
文章图片
抗战时期 , 是陈布雷仕途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
他给老蒋撰写了不少抗战的演讲稿 , 其中下面这一句尤为著名:
“如果战端一开 , 那就地无分南北 , 人无分老幼 , 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在他众多的稿子里 , 有两篇为世人所知晓 。
一篇是1937年撰写的《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 另一篇是1938年撰写的《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 。
这个时期的陈布雷还是一个快乐的人 , 因为他和老蒋之间的信念是基本一致的 , 就是抵御外敌 。
陈布雷也打心里感谢老蒋的知遇之恩 , 是这个人给予了自己机会和发挥才能的舞台 , 是他让自己在抗日的过程中发光发热 。
抗战时期 , 他不仅为老蒋捉刀写文 , 还得处理来自各方面的重要电文 。
因为跟随老蒋多年 , 陈布雷对于他的想法也是比较知悉的 , 因此 , 陈布雷总能从众多的电文当中 , 筛选出合适的 , 重要的电文呈递上去 。
这时期的两个人 , 也是处得很融洽 , 老蒋对陈布雷奉为上宾 , 有时候会单独和他谈论时期 , 一谈就是深夜 。
在陈布雷的家里有一部电话 , 直通老蒋那头 , 有什么事 , 两人可第一时间联系 。
用“以文立身 , 辅助国政”这八个字来形容陈布雷颇为贴切 , 他也被誉为老蒋身边的首席幕僚 。
可惜 , 陈布雷在那个圈子当中的特立独行 , 显得格格不入 。 他对升官发财没有欲望 , 也没有要求 , 他虽然位于核心层 , 却从不选队伍 , 不站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