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道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 在漫长的历史中 , 由于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的原因 , 造成了我国文明主体思想中 , 带着很多不同宗教 , 门派的思想倾向 。 比如在历史中 , 既有采用道家“清静无为”为指导思想治理国家的仁慈君主 , 也有用法家“奖惩分明”为治国方针的有为之君 。
可是这种各种思想互相影响 , 冲突的结果 , 不但造就了中国人价值观的多样化 , 也流传下来很多对同一件事 , 意见完全相反的说法 。 比如在我国这样一个崇尚孝文化的国家 , 对于老人就有一句比较有名的名言——“家有一老 , 如有一宝 。 ”因为老人的人生经验很宝贵 , 所以被当成“宝”很正常 。 不过还有一句话叫“老人长寿克子孙” , 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 , 又有什么道理呢?
【历史故事】“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道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文章图片
家有一老 , 如有一宝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 , 老年人的地位是要高于青壮年的 。 这一点和西方国家那种 , 无论老少 , 地位基本平等的社会不同 , 中国老人的地位更高 , 通常被认为是承袭自中国的祖先崇拜 。
西方的信仰来自于宗教 , 强调“众生平等”;而中国人常把“寻根”挂在嘴边 , 这里面所谓的“根” , 原本类似于哲学上的“来处” , 又从祖先发展到父母 。 可以说 , 年迈的长辈就已经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图腾”了 。 以此创造了传统家庭 , 在从前的农耕社会 , 是构成整个文明的最小单位 。
【历史故事】“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道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文章图片
一家之主 , 虽然拥有者崇高的地位 , 可是往往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 老人们需要凭借自己务农多年的经验 , 在依靠农耕维持生计的家庭生产中 , 为后辈起到指导作用;除此之外 , 在经济效益以外的方面 , 中国家长还要顾及其他方面:比如为了生儿育女 , 扩大家族 , 子女的婚姻和生育问题 , 也是父母需要操心的问题;如果遇见威胁到家族存续的危机 , 作生死抉择的难题 , 也通常会交到他们的手上 。
可见过去时代的家长 , 也就是家中的老人们 , 几乎是把整个家庭 , 乃至家族的命运 , 背负在肩头的一个群体 。 在那个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 , 他们的话语权必然是凌驾于大部分人之上的 。
【历史故事】“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道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文章图片
越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 , 经验的留存就愈发珍贵 。 所以有经验的老人们也同样是珍贵的 , 这就是“家有一老 , 如有一宝”的起源——这句话的诞生 , 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 。 为什么说老人长寿克子孙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 , 对于老人 , 也就是家长的地位 , 也有一些不同说法 。 其中比较有争议性的 , 就是那句“老人长寿克子孙”了 。 如果放在从前来看 , 既然老人的经验如此重要 , 那么老人活得久 , 也就意味着可以积累更多经验 , 更多的指导止损后代们的生产和生活 。 这个好处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 为什么会被说成是对子孙不利的情况呢?这句话的解释 , 同样不能脱离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单纯的进行评价 。
【历史故事】“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道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文章图片
在农耕社会 , 因为生产力的低下 , 所以导致生产生活中 , 收入的结余是相当有限的 。 尤其在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古代 ,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耕地 , 或者耕地不足 , 那么想要吃饱穿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在这种严苛的条件下 , 家中的食物 , 当然要优先满足劳动能力更强 , 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青壮年食用 。 无论老人还是孩子 , 因为在生产中的主次地位原因 , 按惯例是没资格享用最多的食物资源的 。 如果按照生产力水平来排序的话 , 那么年迈的老人 , 其地位显然要排在一家的希望——孩子之后 , 这个时候即使他有再多的经验 , 也敌不过眼下的饥饿危机 。
【历史故事】“老人长寿克子孙”,过来人道出实情,做子女的要注意
文章图片
虽然医疗条件的简陋 , 注定古人的生命更短 , 在五十几岁已经算是长寿了 。 可是一旦无法从事生产 , 那么老年人的生存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 这个时候一些生性凉薄的人 , 就会说出类似“老人长寿克子孙”的伤人之语 。
究其原因 , 是某些人不想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托词 。 对于他们来说 ,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 , 不但能承担的家务越来越少 , 如果身体欠佳 , 可能还需要家人牵扯精力去照顾 , 花费金钱求医问药 , 这样的老人 , 已经不是“宝” , 反而成了降低自己生活质量的负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