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

提起北宋名相晏殊 , 大家都很熟悉 。 他自幼聪明 , 有着"神童"的美誉 , 七岁时就能写文章 。 1004年 , 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了晏殊的事迹后 , 破格以神童的身份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 。
第二年 , 十四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场竞技 , 年轻气盛晏殊的毫不畏惧 , 他神色自若地迅速答完了答卷 。 宋真宗赞赏晏殊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 特意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 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八品官衔 。
【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
文章图片
十四岁的晏殊进入仕途之后 , 凭他正直、谨慎的作风赢得了宋真宗、宋仁宗的赏识与信任 , 他的仕途一路升迁 , 历任太子舍人、右谏议大夫等多个职务 , 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 , 获封临淄公 。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 晏殊在开封病逝 , 享年六十五岁 。 宋仁宗对晏殊的去世非常伤心 , 特意停朝一天 , 以示哀悼 , 并赠给晏殊三公之一的司空爵号 , 给晏殊的谥号为“元献” 。
【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
文章图片
晏殊非常重视教育 , 历史上著名的"庆历兴学"就是由他和范仲淹一起倡导的 。 他在担任应天府知府的时候 , 曾下大力气来扶持应天府书院 , 使应天府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 。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 , 范仲淹因丧母回商丘丁忧守制 。 晏殊得知这个消息后 , 力邀范仲淹来书院讲学、主持 , 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第二年 , 书院的学生王尧臣、赵鰖(tuǒ)就分别高中状元和探花 , 后来陆续培养出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著名人物 。
【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
文章图片
晏殊一生富贵、官职显赫 , 他为人谦虚好学、平易近人、唯才是举 , 非常擅于识别、提携新人 。 范仲淹、欧阳修、孔道辅、王安石等这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都出于他的门下 , ;韩琦、富弼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栽培、推荐 。
庆历二年(1042年) , 二十二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 , 担任主考官的晏殊慧眼识珠 , 他看了王安石的试卷后 , 立刻初定他为状元 。 然而在殿试时 , 宋仁宗看到王安石的文章中有“孺子其朋”这一句后 , 戳中朝廷内朋党之争的痛点 , 惹得宋仁宗大为不快 , 他将王安石与杨寘(zhì)的名次互调 , 杨寘获得状元头衔 , 王安石仅以第四名的身份赐进士出身 。
后来 , 新晋进士们到晏殊家答谢老师 , 酒足饭饱之后 , 众人离去 , 晏殊特意把自己的小老乡王安石留了下来 。 他热心地开导王安石 , 指出他将来的仕途发展 , 必将大有作为 。 最后 , 晏殊语重心长地赠予王安石一句话:“能容于物 , 物亦容矣 。 ”大体意思是 , 对别人宽容 , 别人才会宽容你 , 容纳与被容纳 , 相辅相成 。 ”王安石是什么反应呢?据记载:荆公但微应之 , 遂散 。 公归至旅舍 , 叹曰:“晏公为大臣 , 而教人者以此 , 何其卑也!”心颇不平 。
年轻气盛的王安石虽然口头上答应了晏殊的教导 , 但内心却对此非常不屑 。 可见王安石的性格是多么孤傲倔强啊 , 怪不得人们送他“拗相公”的外号 。 后来 , 在经历变法失败后 , 王安石谈及往事 , 才明白晏殊这句话的深深含义 , 一个人心胸的宽广、包容是多么的重要 。
【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
文章图片
晏殊才华横溢 , 他集“诗、词、文、书法”等多方面才能于一身 , 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 被誉为“宰相词人” 。 他开创了北宋的婉约词风 , 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 他的词风格含蓄婉丽 , 温文典雅 , 今存他的著作《珠玉词》 。
晏殊的作品众多 , 其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最为脍炙人口: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诗意是 , 填一曲新词 , 品尝一杯美酒 , 还是去年天气 , 还在去年的亭台 。 西下的夕阳 , 它何时才能再回来?
在无可奈何中 , 百花逐渐凋零残落 , 那似曾相识的燕子 , 它又重新归来 。 院子里弥漫着花香 , 我独自在小路上流连徘徊 。
【历史故事】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名相晏殊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