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五千VS八万,中国精锐步兵对匈奴游牧骑兵的碾压( 五 )


且鞮侯终于发现自己确实低估了敌人 , 这支汉军步卒兵团不但战斗力惊人 , 而且战术出色 , 又兼装备先进 , 绝不是李广利之流可以比的 , 自己这三万人恐怕不够 , 还得再找些帮手来才行 。
于是 , 且鞮侯又从左右两地急调了八万骑兵 , 昼夜不止 , 轮番进攻李陵 , 打不死也拖死他 。
八万对五千 , 十六比一 , 这不是用牛刀杀鸡 , 这简直是在用关刀砍豆腐 , 李陵军已然陷入绝境!
当然 , 如果李陵的部队也是骑兵 , 以他们的战术素养 , 全身而退应该不成问题 。 但偏偏他们是步兵 , 插翅难飞的步兵 , 这可如何是好?
李陵只得命令且战且走 , 向南撤退 , 寄望于奇迹的发生 。
但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 , 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 , 匈奴骑兵来去如风 , 在冷兵器时代根本不可能有步卒在兵力如此悬殊之下还能与之抗衡 。 只是由于匈奴人忌惮汉军的强兵劲弩 , 所以才不敢贸然逼近 , 只是从马上远远的放冷箭 , 等到李陵布好阵型准备交战 , 他们又立刻驱马远遁 , 如此往来骚扰 , 汉军不免阵型动摇 , 加重伤亡 。 匈奴人这招 , 就像一群狡猾的恶狼 , 紧紧尾随在受伤猎物的后面 , 一点一点拖垮这些猎物 , 然后扑上去 , 轻松咬断它们的脖颈 。
【历史故事】五千VS八万,中国精锐步兵对匈奴游牧骑兵的碾压
文章图片
这就是骑射兵对付重甲步兵的最佳战术 , 再强悍的步兵也拿它没办法 。 我们不妨称之为“狼战术” 。 正是这种“狼战术” , 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始终占有军事优势 , 直到热兵器出现 。
看来 , 对汉军而言 , 这注定是一次悲壮而惨烈的撤退 , 其悲壮与惨烈无异于一场大逃杀 。
然而即便如此 , 李陵也没有丧失信心 , 甚至没有丢弃半车辎重 , 虽然这样会大大减缓他们的撤退速度 。
【历史故事】五千VS八万,中国精锐步兵对匈奴游牧骑兵的碾压】李陵知道 , 人是永远不可能跑过马的 , 就算丢掉所有辎重轻装前进 , 也不可能摆脱追兵 。 况且在茫茫的大漠中 , 没有了辎重给养 , 那跟自杀没有任何区别 。 兵法曰:“凡步兵与车骑战者 , 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 。 ”匈奴轻装骑射兵无论在装甲防御还是射击准星上 , 都与汉军重装步射弩兵差距甚大 , 他们只能以机动取胜 , 但在山地中 , 双方的机动性差距并不大 , 所以现在他们只要能坚持走出大漠 , 进入山区 , 那就可扭转颓势 。 而李陵一路来时已经全面摸熟了地形 , 所以他并没有绝望 , 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 他就还有机会 。
注1:据《汉书外戚列传》记载 , 李夫人死后 , “上以后礼葬焉” 。 而汉武帝去世后 , “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 , 以李夫人配食 , 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 ”可见李夫人在汉宫中地位不下于卫皇后 , 而其子地位也应不下于太子刘据 。
注2:浚稽山在漠北阿尔泰山脉中段 , 有东西两峰 , 西浚稽山海拔四千四百米 , 东浚稽山海拔三千五百五十四米 。 在漠北蒙古高原上 , 由于山丘众多 , 地多起伏 , 匈奴的夏季牧场一般选择凉爽通风的山坡台梁上 , 而冬季则选择温暖避风的山谷低地(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八讲) 。 此时正值初秋 , 匈奴单于很可能正行营于浚稽山的山坡台梁上 。
注3:特别是其中那张最珍贵的《地形图》 , 其河流按流向由细到粗均匀变化 , 线条表示、平面图形、流向与弯曲等与当今地图相近;地貌采用闭合曲线表示法 , 山体清晰醒目 , 位置准确;居民点用不同等级符号;道路用虚实两种曲线表示 , 是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大比例尺(约为1∶18万)地形图 。
注4:是山谷不是峡谷 , 山谷利守 , 峡谷则死路一条 。
注5:见《汉书晁错传》所载晁错《制匈五策》:“上下山阪 , 出入溪涧 , 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 , 且驰且射 , 中国之骑弗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