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野菜的王宝钏和无声离开的林宛瑜,谁才是真的恋爱脑?( 二 )


挖野菜的王宝钏和无声离开的林宛瑜,谁才是真的恋爱脑?
文章图片
修辞论美学理论指出:艺术是一种为造成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而组织和调整话语的修辞现象 , 它可以象征性(想象性和符号性)地转换实际生活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混乱和危机 , 从而间接地影响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 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是作家把现实中所遭遇的各种生存与审美焦虑在想象界与符号界加以置换和消解的重要修辞方式 。
也就是说 , 每一部艺术作品总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 , 与当时的社会语境密不可分 , 这也就解释了 , 为什么我们当时在看的时候丝毫不觉得雷 , 反而还感动于王宝钏的忠贞不一、七仙女的为爱无悔 。
而当下我们之所以对其表现出如此的反对和不理解 , 其实反映出作品本身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断裂和矛盾 , 而这背后 , 最最重要的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
可以说 , 王宝钏、七仙女等人身上所体现的那些特征 , 如年轻貌美、忠贞不二、生死相随、辅助男人建功立业等都是封建男权社会道德化修辞的产物和男性价值观念载体 。 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 这类丧失自己真实主体意识的女性 , 其实是男权文化镜城中的美丽囚徒 。
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有句经典名言:Womenaremade , notborn 。 即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 , 而是后天被建构成的 。 不仅如此 , 女性身份的建构是在男性意志主宰、女性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 是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的结果 。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框架下 , 女性具有鲜明的“依附性” , 女性似乎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个体 ,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 我们才会被不顾一切勇敢追爱屡败屡战的袁湘琴感动 , 为自愿剔除仙骨只为与普通人董永厮守一生的七仙女落泪 。
而如今 , 我们更欣赏放弃爱情追求自我的林宛瑜 , 更赞美清醒独立 , 保持自我的白秀珠 , 其实反映出当下女性独立意识和观念的觉醒——更关注于自我发展 。
挖野菜的王宝钏和无声离开的林宛瑜,谁才是真的恋爱脑?
文章图片
挖野菜的王宝钏和无声离开的林宛瑜,谁才是真的恋爱脑?
文章图片
挖野菜的王宝钏和无声离开的林宛瑜,谁才是真的恋爱脑?
文章图片
那么 , 另一个问题在于 , 拒绝恋爱脑 , 我们就解放了吗?其实仔细想想的话 , 我们就会发现 , 通过影视剧考古的“再发现” , 远不止“恋爱脑”这一个词 。
就像在胡歌版的《神话》中 , 谁一开始不是被易小川迷的死去活来 , 对高要恨之入骨 , 可是现在我们却发现 , 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个命运悲惨、努力往上爬的高要 , 讨厌朝三暮四、表面君子的易小川 。
似乎有一种趋势 , 我们越来越喜欢认真搞事业的哥哥姐姐 , 对恋爱脑敬而远之 。 看起来 , 我们确实是独立了 , 自由了 ,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
我想似乎不那么容易下定论 。
有学者指出 , 封闭、隔绝的网络空间往往是失意者、心理孤单者倾诉情感、宣泄苦闷、营造幻梦与自我麻醉的“乐园” , 是当下喧嚣传媒带来的人际孤单与危机的一种信号,是个体心灵对当下飞速发展的传媒语境的一种映射与适应方式 。
挖野菜的王宝钏和无声离开的林宛瑜,谁才是真的恋爱脑?】看起来 , 现实好像一片欣欣向荣:一众影视剧都在突出事业咖、大女主;人人都在高喊反对恋爱脑 , 但其背后指向的恰恰是消费主义纵容下掩藏于资本权力结构下的父权阴影 , 以及就业、购房、择偶压力、激烈社会竞争、年龄焦虑等现实困顿与压抑中当下女性群体普遍存在的情感“空洞”、空虚与“饥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