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二 )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除了战兵和民夫外 , 军中还有大量骡马 , 其中有需要精料喂养的战马 , 和粗料喂养的驮马、乘马及驴骡等畜力 。 虽然马匹可以就地啃食水草 , 但还需专门准备饲料 。 其所喂饲料既可以是干草、稻麦秸秆 , 也可以是豆类甚至小米 。 一般来说 , 普通畜力用干草喂养 , 战马用草料和粮食混合喂养 , 以保证作战时的体力 。
据记载:“每人给面斗余 , 盛之于囊以自随 。 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 , 作口袋 , 饲秣日以二升为限 , 旬日之间 , 人马俱无饥色 。 ”(《宋史·宋琪传》)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就是到了近现代 , 后勤仍然是重中之重 。 淮海战役期间 , 动员“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22万、二线转运民工130万和后方临时民工400万)共计543万人 , 担架20.6万副 , 大小车辆88.1万辆 , 挑子30.5万副 , 牲畜76.7万头 , 船8539只 , 汽车257辆 。 战役初期 , 初步预算的兵力与民工比例是1:3 , 可是到了战役第三阶段已经高达1:9 , 也就是说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身后 , 都有九个民工在支援他 。 由此可见百姓们支前的积极性之高 。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生产力水平制约
古代生产力低下 , 粮食产量低 , 在和平年代 , 风调雨顺的情况下 , 除了保证日常外还能有所结余 。
战国时期孟子有这么一句话:“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 ”那时候亩相当于现在三分之一亩 , 每亩田的产量也就一百斤的样子 ,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数年来积蓄的粮草 , 难以支撑起一场大战 。 比如长平之战 , 赵王之所以用赵括换下了当乌龟的廉颇 , 主动出击 , 盖因为赵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 , 支撑不住几十万大军经年累月的防守消耗 。
到了战时 , 假设只出动十万大军 , 起码得组织三十万人运送粮草和其他补给 。 这四十万人都是从农田里征调的精壮劳动力 , 平时是生产粮食的 , 可是到了战时 , 他们是纯消耗粮食 。 战争抽调走大批劳动力后 , 必然造成后方粮食产量不足 , 这些留下的老弱病孺 , 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已经非常困难 。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总结
和平时期 , 自给自足尚且能有留余 , 但是就是普通的中小地主家闲时也是喝杂粮粥过日子 , 逢年过节了马马虎虎能吃顿饺子;一旦战争起 , 皇上不差饿兵 , 士兵民夫都是足量供应粮草 , 每个人都要玩命 , 耗费的力气也是平时的数倍以上 , 本身粮草消耗就成倍增加;大量人口聚集一处 , 运粮成本也会随战线推进而成倍增加运输成本;大量的劳动力从农田抽调出来投入战争 , 又会影响到后方的粮食生产 。 这样的话 , 如果战事持久 , 国家的存粮就会消耗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