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中国有句古话 , 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 在古代战争中 , 无论一支军队战斗力有多强 , 一旦粮食供应断绝 , 那就马上会由猛虎变成绵羊 。 历史上因为断粮而战败甚至全军覆没的战例数不胜数 , 如秦赵长平之战、曹操袁绍的官渡之战等 。
军队的士兵们平时每天也得吃饭 , 为什么一到打仗时候就需要许多额外的粮食呢?战场上的军队到底有多消耗粮食呢 , 以至于一旦粮道被劫或者缺粮 , 军队马上就陷入困境?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首先 , 从制度层面看
古代大多采取的是征兵制 , 只有极少数军人是采取募兵制 。 募兵制即从民间招募士兵 , 为职业军人 , 这些人平时是不从事生产的 , 虽然战斗力强 , 但是养兵的花费极高 。 而征兵制则是对募兵制的改进 , 即寓兵于农 , 士兵的主要身份是自耕农 。 他们按一定期限给国家服兵役 , 有的甚至还自带衣粮 , 好处是免除自身徭役 , 服役期之外就是普通百姓 , 日常所需口粮自然不需要朝廷来操心 。 两汉的征兵制、唐前期的府兵制就类似于这种情况 。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三国时 , 曹操实行了军屯制 , 平时军队开荒种地 , 自给自足 , 战时集结开赴前线 , 这样在平时甚至还能有粮食结余 。 汉唐时在西域驻军也实行类似制度 , 明朝的卫所制也类似于这种情况 。 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 , 不费百姓一粒米 。 ”这种制度最利于开拓殖民地 , 只是明朝后代的皇帝都有点儿混蛋 。
如果要发起一场战争 , 一定要先预判战争会持续多久 , 再根据出动军队的规模计算所需粮草大致总数 , 从官仓拨付 , 万一战事延长还得不断补充 。 这个数字往往十分庞大 , 根据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折估算 , 仅仅四万士兵 , 十个月就需要粮食四十二万石 , 约合现在两万五千吨 , 而当时全省的仓粮才三十五万石 。 这还只算了士兵的口粮 , 战马所需精料和运粮民夫口粮还没计算在内 。
其次 , 后勤运输压力巨大
在古代 , 交通条件落后 , 没有汽车 , 没有铁路 , 全靠骡马和人力运输辎重 , 而且道路路况也差 。 如果作战地域过远 , 那么后方的后勤将是个大问题 。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算过这个问题 。 从肃州(甘肃武威)运粮到哈密有二十四站、二千二百余里的路程 , 如以一车一夫两骡运粮 , 需行走三十余日 。 在这三十余天中 , 每一头骡一天需料八斤 , 一名车夫需粮二斤 , 而一辆车运粮最多不过六百斤 , 这些粮食只仅供一车一夫二骡吃到哈密 , 哪还有余粮再运到巴里坤?
这是已经相当骡马化的清朝了 , 假如骡马化不足 , 还需要民夫肩挑背驮 , 那可真是运一耗十耗百 , 30石粮向前线运 , 最终能抵达前线的也就剩一石不错了 。
在正常情况下 , 中原王朝国力强盛 , 所能调配的资源足以支持长期作战 。 但是战争在哪里打往往无法决定 , 有时在万里之外的边境 , 所以运输成了最大的问题 。 也就是说 , 粮食都不成问题 , 但帝国版图实在太大 , 经常不能及时运到战场 , 即使运到代价也实在太大 , 这也加重了前些粮草供应的压力 。 如果遇到崎岖的地形 , 路上要消耗上百倍的粮食 。 “汉通西南夷道 , 作者数万人 , 千里负担馈粮 , 率十余钟致一石 。 (接近200:1)”(《史记·平准书第八》)
【爱历史】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文章图片
前线消耗巨大
除了路上的消耗外 , 一支军队还包含大量的非战斗人员或战斗辅助人员 , 他们的数量往往比战兵的数量还大 。 据北宋沈括记载:“三人饷一卒 , 极矣 , 若兴师十万 , 辎重三之一 , 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 , 已用三十万人运粮 , 此外难复加矣 。 ”(《梦溪笔谈·官政一》)相应的 , 这些民夫消耗的粮食也是军队的好几倍 。
算道数学题 , 一个民夫从屯粮处背20斤粮食运往100公里外的前线 。 每天吃2斤 , 前行40里 , 到达地点后剩10斤 , 可是 , 这民夫还得返回 , 返回的路上总不能饿肚子吧 , 没有负重消耗粮食减半 , 那么也只有5斤粮食被送到了前方 , 仅仅够两名士兵吃一天 。 那么 , 两万人的军队要保证供应 , 至少需要10万名民夫负责转运粮食 。 而这还需要抽出一半左右的士兵保护粮站、粮道及战略支点 , 真正能投入到战场冲锋陷阵的士兵不足一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