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立场总不坚定?是“韦奇定律”在作祟,听取意见要有“度”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昨天 , 我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 , 看到有一道题目孩子想了很久才把题目的答案写出来 。 我拿过孩子的作业 , 开始仔细地检查 。 然后 , 我指了指孩子刚刚想了很久的题目 , 我给孩子讲了另一种方法 , 孩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
但是 , 我们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来的答案是不同的 。
让我不解的是 , 孩子竟然拿出橡皮擦 , 把他刚才好不容易写出来的过程擦掉 , 然后写上我给他讲的过程 。 我有些好奇 , 我问:"孩子 , 我讲的不一定是对的呀!为什么要擦掉重写呢?"
孩子一本正经地说:"虽然我的方法好像没问题 , 但是妈妈的方法也没问题 , 还是采用妈妈的方法 , 这样可以减少出错率 。 "
孩子自信地把我给他讲的过程写到纸上 , 第二天 , 练习册发下来了 , 孩子算的才是对的 , 我的过程出了点差错 。
对于谁对谁错这个事情上 , 我并不关心 , 我更关心的是 , 为什么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答案 , 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 。
不仅仅是我 , 很多细心的父母也有相同的疑惑 , 为什么孩子的想法这么容易被父母或者其他人带偏 。 孩子立场不够坚定 , 反应了很多东西 。 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这个问题 。
孩子不够坚定 , 其实是他没有意识到"韦奇定律" 。
那么 , "韦奇定律"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孩子很容易不坚定他的立场?最重要的是 , 父母该如何利用"韦奇定律"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孩子立场总不坚定?是“韦奇定律”在作祟,听取意见要有“度”
文章图片
一、"韦奇定律"是什么?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使你已有了主见 , 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 , 你就很难不动摇 。 这个话语就称为"韦奇定律" 。
关于"韦奇定律"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 , 群雄逐鹿 , 剑拔弩张 。 曹操北踞中原 , 试图吞并江南 。 在南下征战之前 , 曹操向孙权修书表示 , 欲"与将军会猎于吴" , 威胁之意溢于纸面 。
东吴朝野顿时人心惶惶 , 大臣们分成两派 , 以三世老臣张昭为首的一派认为曹操势力极盛 , 难以与之抗衡;而以周瑜为首的一派军方少壮派为主的 , 就主张力抗曹贼 。
到底做何决策?降者易安 , 战恐难保 。
就在这关键时刻 , 孙权听从了周瑜等人的意见 , 更坚定了与曹操战斗到底的信念 , 并当场拔出宝剑 , 砍下案头一角 , 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 , 再有言降者 , 如斯!"
于是 , 在英主的领导下 , 东吴将士奋力抗战 , 于是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 , 打得百万曹军"樯橹灰飞烟灭" , 不可一世的曹操败走华容 。
在这个例子里 , 孙权对东吴的军事实力有相当的了解 。 最后在内阁会议上 , 虽然开始战、和两立 , 但是却达成高度统一达成共识 , 所以才让曹操几近覆灭 。
如果孙权因为众说纷纭 , 而不能坚定他最初的立场 , 那么 , 最后 , 输的一定是他 。 同样 , 孩子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 , 最终孩子又很难有好的结果 。
孩子立场总不坚定?是“韦奇定律”在作祟,听取意见要有“度”
文章图片
二、为什么孩子立场不坚定?
"韦奇定律"告诉我们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 都有自己的观念 , 如果不能坚定自己的观念 , 自己的立场总是因为别人的观点而改变 , 最终 , 只能迷失在别人的观点中 。 不如采取别人的意见 , 而不是盲目听从 。
那么 , 为什么孩子立场不坚定呢?
1、孩子浮躁没有毅力
孩子年纪小 , 容易受到周围的诱惑影响 。 比如孩子本来打算写作业 , 但是可能因为同伴的一句"一起去玩吧" , 而改变了他原本的想法 。 其实 , 孩子立场不坚定的一种表现便是孩子不能抵抗住诱惑 。
不能抵挡住诱惑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孩子浮躁 , 孩子没有毅力去看到他坚持自己的立场所能见到的成果 。 就拿玩游戏来说 , 孩子只知道玩乐能带给他欢乐 , 而不知道写作业能够带给他什么 。
孩子立场总不坚定?是“韦奇定律”在作祟,听取意见要有“度”
文章图片
2、孩子没有信心
孩子不相信自己是孩子立场不坚定的另一重要因素 。 当其他大人或者伙伴给
孩子提出意见时 , 孩子因为没有成功的体验 , 而不相信自己的选择 。
尽管其他人只是说"这只是我给你的参考意见" , 但是孩子不相信自己的选择 , 他不够自信 。 所以 , 他会下意识地觉得别人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 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 因而 , 采取了别人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