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明朝对后金的作战 , 从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 , 万历四十六年 , 努尔哈赤于盛京以“七大恨”告天 , 正式起兵反明起 , 到崇祯朝的松山战役 。 明朝在辽东的统帅杨镐、袁应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 总兵张承胤、杜松、刘綎、满桂、赵率教、王宣、赵梦麟、马林等15员都已死亡 , 洪承畴成为明朝当时最优秀的军事统帅 。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文章图片
当时明朝的时局 , 主要战场有两个:一个在西北 , 主要是农民军;一个在东北 , 主要是后金—清军 。 洪承畴率领明军抵御西线农民军 , 连战连捷西线农民军一时受挫而转入低潮时 , 明廷便把同农民军作战有功的三边总督洪承畴 , 调到关外 , 总督蓟辽军务 。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文章图片
此刻的辽东 , 孙承宗告老还乡 , 又失去了袁崇焕、赵率教、满桂、何可纲等一批重臣武将 , 关宁锦防线的防御能力大为削弱 。 皇太极趁着这种形势 , 确认:必先破关宁锦防线 , 占领辽西走廊 , 夺取山海关 。 他选择的突破口 , 就是锦州 。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文章图片
明崇祯十三年 , 大清崇德五年(1640)四月 , 洪承畴奉调辽东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 清帝皇太极派军围困明锦州 , 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大军筑长围以作持久围困之计 。 明军统帅洪承畴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帅才 , 一眼看出此战只围不攻 , 意在围点打援 , 引诱明军前往锦州解围 , 伏击于途中 , 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战 。 洪承畴奉旨率军前往锦州解围 , 并将驻守北方边防的八个总兵都调至麾下 , 总兵力达到十三万 , 将明朝北边所有的精锐全部聚集于宁远前线 , 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术 , 与清军相持与锦州外围 , 决定与清军打一场持久战 。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文章图片
崇祯皇帝 , 特别是兵部尚书陈新甲 , 改变了持久战的既定方针 , 数次催促洪承畴出战 , 洪承畴被迫出兵 。 擅长野战的皇太极闻讯立即派骑兵赶往前线 , 切断松山与杏山、塔山、锦州的联系 , 意在断其粮草 。 而明军骑兵在赶往锦州解围无法回援 , 最终全军粮草耗尽 , 突围失败 , 军心涣散 , 此时的大溃败已然形成 , 崇祯十五年 , 松山、锦州失守 , 明军惨败关锦宁防线 , 只剩宁远和山海关在明军手里了 。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文章图片
如果能坚持洪承畴持久战的打法 , 明军未必会输 , 从双方的用兵方略而言 , 久耗下去 , 清军必败 , 因为清军毕竟是以一隅抵一国 , 皇太极耗不起 , 因此 , 洪承畴坚持步步为营 , 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无疑是上上之策 , 此时的锦州守军主将祖大寿专门派人突围告知洪承畴 , 城中粮草充足 , 足可支持半年 , 希望洪承畴能够稳扎稳打 , 不要贸然出兵解围 。 兵部尚书陈新甲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 仅仅凭借着不切实际地瞎猜测、瞎指挥 , 否定了洪承畴的战略方针 , 盲目的速战硬是断送了这十三万大军 , 也断送了整个东北局势 。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
文章图片
【爱历史】明清最后决定性一战,松山之战。】松山之战后 , 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 , 几代名将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岌岌可危 , 最终只剩三万余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