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

【历史故事】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
文章图片
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 , 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奸大恶的太监魏忠贤 , 正逐步走向“九千岁”的辉煌 。 明熹宗朱由校则躲在偌大的皇宫后宫院落里 , 专心致志地施展他那天才的木匠手艺 , 雕琢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精巧绝伦的好玩意儿??这年十月 , 大明朝廷宣布了一项关系重大的人事变动: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去职 , 高第代替他出任兵部尚书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
这其实是明廷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 。 孙承宗既为帝师 , 又与东林党人相善 , 自然不为阉党所容 。 不过 , 面对当时后金咄咄逼人的崛起之势 , 高第其实根本不愿上任 。 他“叩头乞免” , 但魏忠贤根本不听 , 强令出任经略 , 出征前线 , 结果升了官的高第反而“日夜忧泣” , 也是荒唐一幕 。
【历史故事】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
文章图片
孙承宗
虽然在孙承宗督师期间 , 明军曾先后修复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 , 练兵十一万 , 初步建立了以宁远、锦州为主体 , 杏山、松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城遥相呼应的防线 , 军事形势已经大为好转 , 人称“自承宗出镇 , 关门息警 , 中朝晏然 , 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 但当时庸臣怯将们谁也不想冒险守关外 , 高第也不例外 。 他本是一个书生 , 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 , 宦业不显 , 《明史》本传还不足50字!他于兵事更是一窍不通 , 断言“关外必不可守” , 主张放弃辽西土地、退守山海关 。
于是 , 此人一到山海关 , 就一反孙承宗的部署 , 以尚方宝剑相威胁 , 严令关外将士全都撤回关内 。 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防线上的士兵和住民都被命令撤离 。 关外十余万的米粟粮草被丢弃 , 仗还没打就像吃了败仗一样狼狈撤退 , 弄得百姓愤怨 , 军队士气不振 。
眼看宁锦防线即将毁于一旦 , 袁崇焕气愤地上书反对 , 称:“兵法有进无退 , 锦州右屯一带既然安置了重兵把守 , 囤藏着大量粮草 , 一旦后撤 , 就是向敌示弱 。 ”但是 , 高第不仅没有接受袁崇焕的意见 , 反而下令袁崇焕一并撤兵退回关内 , 连宁远-前屯卫也不要了 。 袁崇焕愤怒声言:“官此 , 当死此 , 我必不去” , 表明他作为宁前道尹要与宁(远)前(屯)卫共存亡的决心 。 高第奈何不了他 , 故放任他驻扎在宁远一座孤城 , 任其在边防前线自生自灭 。 就这样 , 山海关外的所有官民部队全部撤进了山海关 , 只留下了一个宁远城 , “孤悬山海关外二百里处” 。 这几乎为努尔哈赤一口气让出了四百里作战空间 。
【历史故事】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袁崇焕影视形象
老于战事的努尔哈赤得到孙承宗罢职 , 高第撤军回关内 , 宁远孤守的哨报之后 , 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明军自撤藩篱的天赐良机 , 决定师指宁远城 , 进攻袁崇焕 。 出兵之前 , 努尔哈赤在盛京(今辽宁沈阳)下令后金政权进行总动员:“每官预备牛车三十辆、爬犁三十张 , 每鞑子要靰鞡(草鞋)三双 , 鞑妇也要各炒米三斗 。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十四日 , 努尔哈赤率后金八旗贝勒大臣 , 统领大军 , 离开沈阳 , 亲征明朝 。 十七日渡过冰封的辽河 , 于旷野布兵 , 南至海岸 , 北越广宁大路 , “前后相继 , 络绎不绝 , 首尾莫测 , 旌旗剑戟如林” 。
经过数年休养生息 , 此次后金军容之盛自然雄伟壮观 。 但后金大军的具体人数却是个谜 。 这是因为有清一代 , 一向讳言用兵之数 , 尤其是在入关之前 , 从太祖到太宗 , 凡与明朝用兵打仗 , 所修官书或实录从来不直书用兵数 , 只“罗列营制而皆不计兵额” , 不愿把八旗兵的准确数目“轻以示人” 。 虽说努尔哈赤号称出兵20万 , 但袁崇焕讥讽他只有13万 , 明朝官方文件更是说“虏(指后金)众五、六万” 。 清官修《明史》也承认:天启六年正月“我大清以数万骑来攻 , 远迩大震” 。 这也等于否认了“十三万”以及“二十万”的说法 。
无论如何 , 后金兵先占领右屯卫 , 次及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七城 , 原本驻守这些城、卫的明朝守军 , 都遵从高第的命令 , “焚房谷而走” , 撤入关内 , 只有袁崇焕紧急召集本部人马全部撤入宁远城内 。 八旗军长驱直入 , “如入无人之境” , 于正月二十三日直抵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