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分析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的原因

东晋时期参与北伐的人有祖逖、庾亮、桓温、殷浩和刘裕等人 , 虽然东晋整朝都有北伐举动 , 但大多的确都功败垂成 , 其中取得成果最大的还是那个代晋称帝的刘裕 。 在这里先不谈这几人北伐失败各自的具体原因 , 只结合东晋王朝的发展走向 , 分析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的原因 。
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 , 北伐只是某个门阀的强盛之路 , 必然会遭到其他门阀的打压
东晋的政权模式是门阀政治 , 这不同于一般王朝的皇权政治 , 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 , 诸多大门阀与皇权共同执掌天下 。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 , 会有某个鼎盛门阀执掌东晋朝政 , 但是在整个东晋王朝发展中 , 诸多门阀互相平衡、相互角力的状态一直存在 。
通过北伐建立功业 , 又是东晋门阀格局下 , 某一门阀强权人物建立功业、提升声望、扩大自身影响的捷径 。 以此来看东晋王朝的几次北伐 , 庾亮、桓温等人都有想要通过北伐建功 , 以扩大自身影响的目的 。
但是 , 任何门阀的发展都是处在东晋特殊的门阀格局之中 , 如果某个门阀想要不断地通过北伐等行动 , 逐渐压制其他门阀 , 甚至有取代皇权的企图 , 就会遭致其他门阀势力和中枢皇权的强烈反制 。 也因此 , 桓温等人想要通过北伐建功立业 , 再谋算夺权中枢的行径 , 最后都会是功败垂成 。
单看东晋初期祖逖的北伐过程 , 其中当然包括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时帝方拓定江南 , 未遑北伐”的原因 , 但也应当去思考东晋建立的基础 , 琅琊王氏王导与江东本土门阀士族对北伐的态度 。
【历史故事】分析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的原因
文章图片
祖逖
试想一下 , 正当以王导为代表的南来侨姓士族 , 与江东本土门阀努力营造出 , 东晋特殊的“王与马 , 共天下”门阀政治格局的情况下 , 祖逖还不断地想要去北伐 。 若是北伐胜了那么王导等人门阀政治的谋划就会功亏一篑 , 因为北伐收复中原之后 , 东晋营造的流亡政权会被中原正统取代 , 这是包括司马睿和王导等门阀势力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
并且 , 即便祖逖北伐并未收复北方失地 , 但也可能成为一方巨擘 , 从祖逖北伐生平来看 , 祖逖的态度可能真的不适合东晋门阀政治的形式 。 看当初门阀政治斗争中琅琊王氏王敦之乱时 , 祖逖对王敦的态度就可以知道:“王敦久怀逆乱 , 畏逖不敢发 , 至是始得肆意焉 。 ”
王敦之乱本来就是门阀政治受到皇权冲击 , 而导致的一次门阀起兵压制皇权的斗争 。 王敦作为琅琊王氏的强势代表 , 但却依旧畏惧当时北伐建功颇丰的祖逖 。 等到司马睿昏招迭出 , 让戴渊替换了祖逖的镇合肥之威 , 王敦便不再畏惧豫州等北伐势力了 。
也由此可以看出 , 祖逖的北伐其实是不受门阀势力看好的 , 甚至为了保证门阀势力自身的利益 , 还会抵制祖逖北伐建功 。
另一个例子看桓温几次北伐过程 , 桓温前两次北伐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 但是以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的门阀势力 , 联合朝中会稽王司马昱等人 , 企图限制桓温过于强大的势头 。
【历史故事】分析东晋北伐为何每次都功败垂成的原因
文章图片
桓温北伐示意图
这是一种门阀格局下均衡门阀之间实力差距的有效制衡手段 。 东晋朝廷用殷浩替换了桓温北伐 , 最终导致北伐功败垂成 。 桓温和殷浩的失败 , 其中门阀格局下的门阀制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以上便是东晋门阀政治对于东晋北伐功败垂成的影响 , 反观已经不再受门阀势力影响的刘裕北伐 , 取得的北伐成果最大 , 更是说明东晋门阀政治对于北伐的负面影响 。
北伐的目的都不为恢复失地 , 真正意图是江左朝中夺权
除了受到东晋门阀政治下门阀之间的相互制衡原因之外 , 北伐的强权人物并非单纯为了北伐收复失地 , 也是东晋几次北伐即便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 , 依旧会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 。 强权人物通过北伐建立功业 , 他们北伐的目的其实不在北方 , 真正意图在江左朝中的权力 。
强权人物北伐 , 志不在北方的例子 , 可以看桓温和刘裕的北伐:
桓温第一次北伐 , 击败前秦苻健 , 驻军霸上 , 当时还未归附苻坚的王猛去拜见桓温 , 交谈之中 , 这位在之后“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名士 , 看出了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 。 “桓温入关 , 猛被褐而诣之 , 谈当世之事 , 扪虱而言 , 旁若无人 。 温察而异之 , 问曰:‘吾奉天子之命 , 率锐师十万 , 杖义讨逆 , 为百姓除残贼 , 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 , 深入寇境 , 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 , 百姓未见公心故也 , 所以不至 。 ’温默然无以酬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