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的拼音怎么写 杭怎么读( 二 )


复旦大学周振鹤、游汝杰两位教授在《古越语地名初探》中认为,越语人名、地名中的余、乌、无、于、夫均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如吴王寿梦的两个儿子叫余祭、余昧,大概就像如今南方人口语中阿祭、阿昧 。余杭等带“余”的地名也类似,但“杭”字来源不详,尚不明其义 。
学者罗玉兰在《古越语“句”“姑”探微》论证古越语中带句、姑、无、余、夫的人名、地名,前置词有“官、首领”之义,暗含有尊敬的性质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韩(日)语与中国东南沿海远古吴越语比较(上)》中,亦认为这类前置发语词含有敬语的意思 。
原余杭区史志办主任王庆先生认为,余杭得名应与古越语相关,明清以来方志中的“夏禹说”,实则是附会传说而已 。2013年出版的《余杭通志》附录了一篇《杭州地名考》,对此亦有所考证 。
《余杭通志》
同时,王庆提出自己的观点 。余杭古属扬州,远古时期又濒临海洋,用本地土话讲“余杭”二字,读似“衣昂”,正好拼为“扬、洋”音,或许,余杭之名来自大洋 。
综上,余杭地名之来源,有盐说、某处地方说、田地说、发语词说、首领或敬语说、谐音说等,其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民俗、历史文化和地理渊源内涵 。


那么,“余杭”二字又有什么详细含义,是否与地名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呢?为此,采访人员查阅了十几种古籍、字典和相关文献,希望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
“余”字在《新华字典》中有4种解释:一、剩下来的、多出来的;二、十、百、千等整数或度量单位后面的零头;三、后;四、文言代词,我 。
《汉字字源》对“余”字的解释
甲骨文的“余”字
查阅《字源》《汉字源流字典》《甲骨文字典》《新甲骨文编》,均解释为:象形字,甲骨文像原始人在树上搭盖的、或以木柱支撑屋顶的简易茅屋,与“舍”字同义 。
可见,“余”字本义同“舍”,是指茅屋 。后来演化为“餘”,表示食物吃不完放在茅屋里,有“剩下的、多出来的”寓意 。
和“余”之古越语一样,对其汉字本义,学者也有很多种不同解释 。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铭刻汇考续篇·释非余》中,将“余”字释为“ ”的初文,即玉笏的意思 。
闻一多先生专门撰文《释余》表达异议 。他根据甲骨文字形演变和相关古文献记载,推断“余”字的本义或为一种耕种农具——畲刀,以余耕田谓之畲,故畲田之刀谓之畲刀 。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其昌先生,则根据“余”的上古读音,以及其甲骨文外形类同矢镞,在《金石名象疏证》一文中将“余”释同“矢”,又或许是古人模仿射箭时的破空之音“倏……”,因此孟子说“舍矢如破”,即以“舍”字为发矢之声 。
总结,“余”字最初含义为茅屋,借为第一人称,后寓意剩余,学者也有释为玉笏、畲刀、箭矢或射箭声等 。
“余”字的上古音读什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余”为:语之舒也,以诸切^②,“余”的意思就是慢慢讲话,读音“yu”(于),可见在东汉时,“余”的读音已经和现代一样 。
再往前推,“余”在春秋、战国时期读什么音呢?诸多前人学者也作了考证 。
清末民初的金石学家强运开在《石鼓释义》中,考证“余”字的上古音为善遮切,当读作“蛇”,舍、佘之音都从余而来 。后来,余又借用为第一人称“我”,如宋人自称为“洒家”,当是“余家”之讹 。
民国考古学家卫聚贤在《吴越文化论从·吴越释名》中考证,余古音或读作“苏”,如《吴郡续图经》记载:姑苏,一名姑余 。
吴其昌则有更多考证 。《尔雅·释天》:四月为余 。释文:余本作舒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文帝六年赠单于礼物中有“比余”一物,是一种类似梳子的头饰 。《汉书·匈奴列传》引作“比疏” 。颜师古《汉书注》注释:比疏或作比余 。
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楚平先生在所著《吴越文化新探》一书中,专门辟出一节论述“余”的古音,举出诸多例证,力证“余”古音大约相称于今天的涂、苏 。
说了那么多的“余”,那么,“杭”又是什么意思,古音是什么?
如前述,“杭”也是越语方言,其含义尚无法考证 。鉴于古代越族先民与中原民族有长久的往来和文化交流,古汉语中或有相关遗留 。
“杭”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只有其初字“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