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的拼音怎么写 杭怎么读

余杭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俊彦辈出 。今天,余杭正处于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新征程中,为进一步展示城市形象,凝结广泛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打响“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城市品牌,晨报推出“余杭记忆”栏目,讲述余杭的人物、事件、地理、物产、民俗、方言等故事,传承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为余杭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留住记忆”“记住乡愁”掬出心香一瓣 。
贺知章
唐朝诗人贺知章,当过秘书监(相称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辞官还乡,因感触乡愁难掩、青春流逝,写下名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一千多年后,中心电视台拍摄了一档“真人秀”节目,从一部旧家谱、一张老照片、一段未了情入手,揭示名人身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 。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到家国大事之兴衰,小到人名地名的由来,漫漫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等待后人去解读、考证,由此管窥博大精深之祖国传统文化 。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余杭地名从何而来,代表什么意思,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内涵?
现在的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老余杭镇——文一西路到底)
今天,我们就以“余杭”地名,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寻根溯源、探佚钩沉,试图破译隐藏其中的文化密码,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
余杭之名,古老而神秘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存在,《越绝书》^①记余杭地名共有10处,如“乌程、余杭、黟……皆故大越徙民也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首设余杭县,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沧桑,仍旧一脉相承,怎不令人自豪?
《越绝书》
那么,“余杭”地名从何而来,代表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当年我们也曾困惑过,并作了初步考证,写了短短的一篇《余杭县名考》,收录在《余杭县志》考录中 。”原余杭县史志办主任、1990年版《余杭县志》主编,今年91岁高龄的周如汉老先生告诉采访人员 。
据周老介绍,明、清以来的方志,都说余杭之名与大禹有关 。如明万历《余杭县志》记载:少康封无余于越,以主禹祀,因曰余杭 。清嘉庆《余杭县志》则说: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 。又称,“余杭”当属“禹杭”(航)之讹 。其余如《钱塘县志》《杭州府志》也有类似记载 。
考证《越绝书》,有“越之先君封无余于越以守禹冢”的记载,但说的地点是会稽,不是余杭 。且《越绝书》多次记有余杭地名,说明在秦立县前,余杭之名就已存在 。《史记》《汉书》等史籍中余杭县名的记载,也都是“余杭”而非“禹杭”,禹、余因何而讹、何时而讹,均无所据 。
因而,余杭之名与大禹有关只是一种传说,不足为信 。
为弄清晰原委,周老向我国闻名历史地理学家、原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请教 。
陈桥驿教授是我国历史地理学、《水经注》研究、地方志和地名学方面的泰斗 。他告诉周老,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盖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其义无得而详 。”又据《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第十》记载:朱余者,越盐官也 。越人谓盐曰“余” 。
也就是说,浙江的一些地名,如余姚、余杭、余暨(古萧山名)等,都是当时越族的方言 。7000年前,上述3地均靠海,或许就是盐产地,古越族人因盐而命名之 。
随后,周老赴绍兴鲁迅图书馆,查到了《越缦堂日记》原书,并据此将这一说法收入《余杭县志》,使余杭之名有了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考证 。
查阅了《中国地名语源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余杭”条均采纳了古越语方言说 。
根据这一思路,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又有进一步考证,对古越人名、地名提出了更多有趣的见解 。
中心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在《百越地名及文化蕴义》中认为,古越地名具有齐头式双音节特征,冠首字是通名(类似于今天杭州的“州”),是“此处、某处”的意思 。如余姚、余杭、余暨、余干、余发等地名,可释读为姚地方、杭地方……
闻名语言学家、古汉语语音学专家郑张尚方在《吴越语言志》中,以壮侗语的读音对比,把古越语地名中的“余”字解读为“田地”的意思,余杭即杭人的田地 。